抓药网 · 中医中药百科
  • 百科首页
  • 中医书籍
  • 中药材
  • 中药配方
  • 医院大全
首页 / 中医书籍 / 西医备考 /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 绪论
  • 环境与健康
  •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 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 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 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factor)
    • 第二节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 一、整体性
      • 二、区域性
      • 三、多变性
      • 四、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 五、环境自争(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 第三节 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一、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 (一)双重性
        • (二) 多样性
        • (三)选择性
        • (四)非特异性
        • (五)剂量-反应关系
        • (六)个体感受性
      • 二、环境危害因素的类型与健康的关系
        • (一)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健康的关
        • (二)化学性危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第四节 环境污染
      • 一、环境污染的类型(表1-6)
      • 二、不同环境污染物引致的临床表现(表1-7)
      • 三、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的确认
      • 四、公害与公害病
    • 第五节 环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则
      • 一、基本国策、方针、法规和标准
      •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
      • 三、环境监测
      • 四、医学监测
  • 第二章 地方病防制
    • 第一节 地方病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 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 二、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地方病的流行特点
      • 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点
      •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
    • 第一节 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 一、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
      • 二、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
      • 三、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级预防
    • 第四节 碘缺乏病
      •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点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体分布
        • (三)病因分型
      • 二、碘缺乏病的预防
        • (一)第一级预防
        • (二)第二级预防
        • (三)第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地方性氟中毒
      •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点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体分布
        • (三)病因分型
      • 二、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特点
        • (一)氟量与疾病
        • (二)氟斑牙
        • (三)氟骨症
      •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 (一)第一级预防
        • (二)第二级预防
  • 第三章 常见的环境污染性疾病防制
    • 第一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
      • 一、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 二、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急性作用
        • (二)慢性损害
      • 三、中毒性肺水肿
        • (一)发病机理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及诊断标准
      • 四、预防的控制
        • (一)病因控制
        • (二)预防和早期检出重度中毒
        • (三)治疗与预防并发症
    • 第二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 一、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 (一)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 (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 二、毒理和临床表现
        • (一)一氧化碳
        • (二)硫化氢
        • (三)氰化氢
      • 三、窒息的诊断
        • (一)病因诊断
        • (二)诊断标准
      • 四、窒息的预防控制
        • (一)严格管理制度,预防窒息事故
        • (二)窒息的现场急救
        • (三)控制并发症
    • 第三节 铅中毒
      • 一、接触方式与中毒类型
        • (一)职业性中毒
        • (二)公害性中毒
        • (三)生活性中毒
        • (四)药源性中毒
        • (五)母源性中毒
      • 二、毒理
      • 三、临床表现
        • (一)神经系统症状
        • (二)消化系统症状
        • (三)血液系统
      •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 (一)铅吸收
        • (二)轻度中毒
        • (三)中度中毒
        • (四)重度中毒
      • 五、预防控制
        • (一)控制铅的接触水平
        • (二)铅中毒筛检
        • (三)治疗和处理
    • 第四节 苯中毒
      • 一、理化特性
      • 二、接触机会
      • 三、毒理
        • (一)吸收与代谢
        • (二)毒性
        • (三)中毒机理
      • 四、毒作用表现
      • 五、诊断
      • 六、防治原则
    • 第五节 汞中毒
      • 一、理化特性
      • 二、汞的来源及接触机会
        • (一)金属汞(元素汞)
        • (二)无机汞化合物
        • (三)有机汞化合物
      • 三、毒理
      • 四、毒作用表现
      • 五、诊断
      • 六、处理原则
      • 七、预防
    • 第六节 农药中毒
      • 一、有机磷农药
        • (一)理化特性
        • (二)毒理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 二、其他农药
      • 三、预防控制
        • (一)预防农药污染与中毒
        • (二)接触人群中毒筛检
        • (三)农药急性中毒并发症的控制
    • 第七节 生产性粉尘和硅肺
      • 一、分类
        • (一)无机性粉尘(inorganic dust)
        • (二)有机性粉尘(organic dust)
        • (三)合成材料粉尘(synthetic material dust)
      • 二、接触机会
      • 三、粉尘的危害
      • 四、硅肺
        • (一)病因
        • (二)影响硅肺发生的因素
        • (三)硅肺的发病机理
        • (四)硅肺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 (五)硅肺的防制
      • 附表3-1我国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5906-86)
      • 附录A尘肺X线诊断标准注解(补充件)
  • 第四章 职业有关疾病防制
    • 第一节 职业有害因素
      •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第二节 职业有关疾病
      • 一、职业病
        • (一)职业病范围及规定范围的意义
        • (二)职业病特点
        • (三)职业病种类
        • (四)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 二、工作有关疾病
        • (一)特点
        • (二)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前:
      • 三、工伤
    • 第三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 (一)生产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二)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 (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 (四)实验室测试
      •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 (一)控制人的因素
        • (二)采用工程技术措施,贯彻卫生标准
    • 附表4-1 职业病名单
      • 一、职业中毒
      • 二、尘肺
      • 三、物理因素职业病
      • 四、职业性传染病
      • 五、职业性皮肤病
      • 六、职业性眼病
      • 七、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 八、职业性肿瘤
      • 九、其他职业病
  • 第五章 食物中毒防制
    • 第一节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 二、食物中毒特征
      • 三、食物中毒的分类
      • 四、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一、感染型食物中毒
        • (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 (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二、毒素型食物中毒
        • (一)肉毒中毒
        •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和预防
        • (一)确定诊断
        • (二)患者处理
        • (三)预防
    • 第三节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 一、河豚鱼中毒
        • (一)毒性
        •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
        • (三)预防
      • 二、毒蕈中毒
        • (一)毒素与中毒特征
        • (二) 治疗
        • (三)预防
      • 三、木薯中毒
        • (一)毒性及中毒特点
        • (二)防治
    • 第四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
    • 第五节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 一、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 二、现场调查
      • 三、现场处理
      • 四、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
  • 常见疾病防制
  • 第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
    •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 (一)人作为传染源
        •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 二、传播途径(mode of transmission)
        •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 (四)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 (七)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 (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 focus and epidemic process)
        • (一)疫源地
        • (二)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 第二节 传染病防制与监测
      • 一、预防性措施
        • (一)一般措施
        • (二)预防接种(vaccination)
        • (三)计划免疫
      • 二、防疫措施
        • (一)对病人措施
        • (二)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 (三)对接触者处理
        • (四)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 三、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
  • 第七章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
    • 第一节 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 一、冠心病的分布
        • (一)时间趋势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一)高血压
        • (二)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
        • (三)超重和肥胖
        • (四)糖尿病
        • (五)生活方式
        • (六)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含量
        • (七)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 (八)其他
    • 第二节 脑卒中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 一、脑卒中的分布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趋势
        • (三)人群特征
      • 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一)高血压
        • (二)糖尿病
        • (三)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
        • (四)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
        • (五)肥胖
        • (六)吸烟和饮酒
        • (七)其他因素
    • 第三节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
      • 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
        • (一)健康教育
        • (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
      • 二、人群监测
        •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
        • (二)早期发现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检
        • (三)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
  • 第八章 恶性肿瘤防制
    •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
      • 一、地区分布特点
      • 二、人群分布特点
    •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一、行为及生活方式
        • (一)吸烟
        • (二)饮酒
        • (三)饮食
      • 二、环境理化因素
        • (一)环境化学物
        • (二)电离辐射
      • 三、社会心理因素
      • 四、药物因素
      • 五、职业因素
      • 六、病毒因素
    •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
      • 一、第一级预防
      • 二、第二级预防
        • (一)无症状人群的监测
        • (二)有症状人群的监测
  • 第九章 心身疾病防制
    •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特点和发病趋势
      • 一、心身疾病的特点
      •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 三、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
    • 第二节 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三、生理因素
        • (一)生理始基(analogue)
        • (二)中介机制(mediator)
      • 四、情感障碍
      • 五、人格类型
      • 六、遗传
    •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防制
      • 一、第一级预防
      • 二、第二级预防
      • 三、第三级预防
  • 第九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 第一节 医院获得性感染
      •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 (一)机体因素
        • (二)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 (三)医院中病人集聚
      •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 (一)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 (二)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
        • (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三、污染途径
        • (一)空气
        • (二)手
        • (三)医疗器械
        • (四)药品
      • 四、防制和监测
        • (一)医院合理布局
        •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 (三)加强监测控制
    •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
      •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 二、预防
  • 第十一章 营养有关疾病防制
    • 第一节 概述
      • 一、合理膳食
      • 二、合理营养与健康
        • (一)合理营养与健康
        • (二)营养失调
        • (三)营养失调与其他疾病
      • 三、目前我国的营养状况
    • 第二节 热能和生热营养素
      • 一、热能
      • 二、蛋白质
      • 三、脂肪
      • 四、碳水化物
    • 第三节 矿物质
      • 一、钙
      • 二、铁
      • 三、锌
      • 四、硒
      • 五、碘
    • 第四节 维生素
      • 一、维生素A(VA)和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 二、维生素D(VD)
      • 三、维生素E(VE)
      • 四、维生素B1(VB1)
      • 五、维生素B2(VB2)
      • 六、尼克酸(VPP)
      • 七、维生素C(抗坏血酸,VC)
    • 第五节 不同生理状况下膳食调配原则
      • 一、孕妇及乳母的膳食
      • 二、儿童及青少年的膳食
      • 三、老年人的膳食
    • 第六节 居民营养状况评价
      • 一、评价方法
        • (一)营养调查的内容和对象
        • (二)营养调查
      • 二、我国的食物发展纲要
      • 三、我国人民膳食指南
        • (一)食物要多样
        • (二)饥饱要适当
        • (三)油脂要适量
        • (四)粗细要搭配
        • (五)食盐要限量
        • (六)甜食要少吃
        • (七)饮酒要节制
        • (八)三餐要合理
  • 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
  • 第十二章 卫生保健战略
    • 第一节 全球卫生战略
      • 一、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 二、全球卫生政策
      • 三、全球卫生指标
        • (一)卫生政策指标
        • (二)社会经济指标
        • (三)卫生服务指标
        • (四)健康状况指标
    • 第二节 我国卫生战略
      • 一、我国卫生战略目标
      • 二、我国预防保健战略
        • (一)战略目标的制订
        • (二)我国预防保健目标
  • 第十三章 初级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概念
      •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
      •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要素
        • (一)四个方面
        • (二)八项要素
      •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
        • (一)社会性
        • (二)群众性
        • (三)艰巨性
        • (四)长期性
    •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
      • 一、组织领导
      • 二、社区参与
      • 三、组织保障
      • 四、资源保障
        • (一)卫生人力
        • (二)卫生经费
        • (三)保健制度
        • (四)技术与药物
    • 第四节 医学教育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
  • 第十四章 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内容
      • 一、自我保健
      • 二、健康教育
      • 三、健康促进
    • 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任务
      •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促进的活动和过程,以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质和社会和健康水平,主要任务是:
      • 二、在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医务卫生工作者在群众中具有信仰优势,保健知识信息和技能优势,是义不容辞的健康教育指导者、咨询者和工作者。其主要作用有:
    •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实施
      • 一、健康教育的原则
      • 二、健康教育的基础
      •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
      • 四、健康教育的评价
  • 第十五章 卫生标准与卫生立法
    • 第一节 卫生标准
      • 一、卫生标准的概念
      • 二、卫生标准的要求
      • 三、卫生标准的规定
        • (一)作用阈值(thresholdvalue)的测定
        • (二)卫生标准的确定
      • 四、我国现行卫生标准
        • (一)空气卫生标准
        • (二)水卫生标准
        • (三)食品卫生标准
        • (四)物理因素卫生标准
    • 第二节 卫生立法
      • 一、卫生立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 二、卫生立法的基本特征
      • 三、卫生立法的程序
      • 四、卫生法规的实施
    • 附表15-1 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 一、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 二、我国1983~1989年颁发的新增或修订的车间空气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 附表15-2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
  •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 第十六章 统计学方法基本概念和步骤
    •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 一、同质与变异
      • 二、总体与样本
      • 三、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 四、概率(probability)
    •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 一、计量资料
      • 二、计数资料
      • 三、等级资料
    • 第二节 正态性检验
    • 附表19-1 t值表
    • 附表19-2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上行:P=0.05,P=0.01)
    • 附表19-3 Newman-Keuls检验用q界值表
    • 附表19-4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对照表
  • 第十七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 一、统计表
      • (一)统计表的结构和要求
      • (二)统计表的种类
    • 二、统计图
      • (一)制图通则
      • (二)医学常用统计图及绘制法
  • 第十八章 计量数据分析(一)
    • 第一节 集中趋势指标
      • 一、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
        • (一)直接法
        • (二)加权法
      • 二、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 (一)直接法
        • (二)加权法
      • 三、中位数(median)
        • (一)直接法
        • (二)频数表法
    • 第二节 离散趋势指标
      • 一、全距(range)
      • 二、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interval)
      • 三、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 四、标准差的应用
    • 第三节 正态分布和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 一、正态分布
        • (一)正态分布的图形
        •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
      • 二、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 三、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 (一)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的意义
        • (二)正常值范围估计
    • 附表18-1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
  • 第十九章 计量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
      • 二、标准误的计算
      • 三、t分布(t-distribution)
      • 四、总体均数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的估计
    •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 一、建立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 二、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 三、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 第三节 u检验和t检验
      •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 (一)u检验 用于σ已知或σ未知但n足够大[用样本标准差s作为σ的估计值,代入式(19.6)]时。
        • (二)t检验 用于σ未知且n较小时。
      • 二、配对资料的比较
      • 三、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 (一)u检验 可用于两样本含量n1、n2、均足够大时,如均大于50或100。
        • (二)t检验 可用于两样本含量n1、n2较小时,且要求两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homoscedasticity)。若被检验的两样本方差相差较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需用t'检验。
      • 四、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
    • 第四节 方差分析
      • 一、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 二、随机区组(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 三、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的q检验
    • 第五节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 一、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 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 第二十章 计数资料分析
    • 第一节 相对数的常用指标
      • 一、构成比
      • 二、率
      • 三、相对比
    •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法
      • 一、直接法
      • 二、间接法
      • 三、标准的选择
    • 第四节 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率的估计
      • 一、率的标准误
      • 二、总体率的可信区间
    • 第五节 率的假设检验——正态近似法
      • 一、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
      • 二、两个样本率差异的意义检验
    • 第六节 x[SB]2[/SB]检验
      • 一、四格表资料的x[SB]2[/SB]检验
      • 二、四格表的专用公式
      • 三、四格表x[SB]2[/SB]值的校正
      • 四、行×列表的卡方检验(x[SB]2[/SB]testfor R×C table)
      • 五、配对计数资料x[SB]2[/SB]检验(x[SB]2[/SB]testof paired comparison of enumeration data)
  • 第二十一章 秩和检验
    •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比较
      • 一、符号检验(sign test)
      • 二、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法)
    • 第二节 两组资料的比较
    • 第三节 多组资料的比较
    • 附表21-1 符号秩和检验临界值表
    • 附表21-2 等级总和数临界值(双侧检验)
    • 附表21-3 秩和检验用H界值表
  • 第二十二章 相关回归分析
    • 一、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 (一)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二)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 二、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 (一)直线回归方程式(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的计算
      • (二)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 (三)描绘回归直线
    • 三、应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 第二十三章 病例随访
    • 第一节 生存率的直接计算法
      • 一、直接法计算公式
      • 二、直接法计算的优缺点
    • 第二节 生存率的寿命表法
    • 第三节 小样本病例随访资料统计分析
      • 一、资料统计方法和曲线描绘分析
      • 二、两疗法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分析
  • 第二十四章 人群健康状况评价
    • 第一节 卫生统计基本指标
      • 一、人口统计(demographic statistics)
        • (一)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
        • (二)人口动态
        • (三)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
      • 二、疾病统计(morbidity statistics)
      • 三、发育统计
    • 第二节 统计指标的应用和健康评价
  •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 第二十五章 概述
    •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
      •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 二、流行病学的任务
    •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 一、描述性研究
      • 二、分析性研究
      • 三、实验性研究
      • 四、理论性研究
    •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 一、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
      • 二、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和病因
      • 三、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 四、患病概率的预测
      • 五、研究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
    •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 一、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
      • 二、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
      • 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
      •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
    • 第五节 资料处理及分析
    • 第六节 结果的解释
  • 第二十六章 疾病的分布
    • 第一节 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率
      • 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
      •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 三、现患率(prevalence rate)(亦称患病率)
      • 四、病死率(fatality rate)
      • 五、死亡率(mortality rate or death rate)
      • 六、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 第二节 疾病的地区分布
      • 一、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
      • 二、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 三、疾病的城乡分布
    • 第三节 疾病的时间分布
      • 一、爆发(outbreak)
      • 二、季节性(seasonal change)
      • 三、周期性(cyclic fluctuation)
      • 四、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 第四节 疾病的人群分布
      • 一、年龄分布
      • 二、性别分布
      • 三、职业分布
      • 四、种族和民族
    • 第五节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观察
  • 第二十七章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确定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
      • 一、对象的选择
      • 二、样本大小
    • 第四节 资料收集
      • 一、收集有关各种常规记录资料
      • 二、专题调查资料
        • (一)选择主要观察项目
        • (二)调查表
        • (三)调查员
        • (四)现场观察与外环境有关因素的调查
        • (五)可行性试验(pilot study)
        • (六)“无应答”反应(non-response)
    • 第五节 流行病学发展近况
      • 一、研究范围的发展
      • 二、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二十八章 现况调查
    • 第一节 概述
      • 一、概念
      • 二、调查的目的
    •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 一、现况调查的方法
      •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
    • 第三节 现况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
      • 一、资料整理分析
      • 二、结果解释
    • 第五节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 一、无应答引起的偏倚(nonresponse bias)
      • 二、被调查对象应答引起的偏倚
      • 三、观察者偏倚(observer bias)
      • 四、由于检查器械或仪器引起的偏倚
      • 五、访问者偏倚
  • 第二十九章 病例对照研究
    • 第一节 概念及结构模式
      •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
      • 二、病例对照研究结构模式
    •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特点
      • 一、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 二、样本大小的估计
    • 第三节 研究因素的收集与测量
      • 一、信息资料的来源
      • 二、暴露因素的规定
      • 三、暴露因素的收集
    •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 一、成组病例对照资料分析
      • 二、1:1配比病例对照资料分析
    •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 一、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 (一)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
        • (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 (三)错误分类的偏倚(misclassificationbias)
        • (四)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
      • 二、偏倚的控制
    •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 附表29-1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 α=.05 1-β=0.09(单侧检验)
    • 附表29-2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 α=0.01 1-β=.90(单侧检验)
  • 第三十章 定群研究
    • 第一节 概念及设计原理
      • 一、概念
      • 二、设计原理
    • 第二节 前瞻性定群研究方法
      • 一、暴露组选择
      • 二、对照组的选择
      • 三、样本大小的估计
      • 四、资料的来源与收集
      • 五、定群研究资料分析
    • 第三节 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 一、定群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 二、定群研究中偏倚的控制
    • 第四节 回顾性定群研究
      • 一、概念
      • 二、回顾性定群研究与前瞻性定群研究的区别
    • 第五节 定群研究的优缺点
      • 一、定群研究的优点
      • 二、定群研究的缺点
  • 第三十一章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 第三节 临床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
      • 一、研究因素
      • 二、研究对象
      • 三、估计参加试验的人数,即估计样本量
      • 四、效应指标
    • 第四节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 一、设置对照
      • 二、随机化分组
      • 三、盲法(blindness)
    • 第五节 结果评价
      • 一、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
      • 二、是否报道了全部的临床结果
      • 三、应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情况
      • 四、是否同时考虑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
      • 五、防治措施的实用性
      • 六、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
    • 附表31-1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
    • 附表31-2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
    • 附表31-3 配对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 附表31-4 质反应单向配对序结贯试验边界系数表
  • 第三十二章 病因探索
    •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 第二节 病因研究方法
      • 一、临床观察
      • 二、实验研究
      • 三、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
    • 第三节 病因推导
      • 一、收集资料、了解疾病的分布,形成病因假设
      • 二、选择与检验病因假设
      • 三、验证病因假设
    • 第四节 确定病因和疾病因果关系的标准
      • 一、联系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
      • 二、联系的一致性(consistancy of association)
      • 三、联系的时间顺序(time sequence of association)
      • 四、剂量-反应联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 五、联系特异性(specificity of association)
      • 六、联系合理性(coherence of association)
  • 第三十三章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 第一节 诊断试验
      • 一、概述
      • 二、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 三、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 第二节 筛检试验
      • 一、筛检的概念
      • 二、筛检的定义
      • 三、筛检的目的
      • 四、正常值的规定
      • 五、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 六、实施一项筛检试验的原则
    • 实习一 气象条件测定方法
      • 一、气温测定
      • 二、气湿测定
        • (一)干湿球温度计
        • (二)手摇温温度计
        • (三)通风温湿度计(aspiration hygrometer)
      • 三、气流测定
        • (一)杯状风速计(cup anemometer)
        • (二)翼状风速计(deflecting vane anemometer)
        • (三)热球式电风速计
      • 四、辐射热强度测定
      • 五、气压测定
        • (一)水银气压计
        • (二)空盒气压计
    • 实习二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
      • 一、常用的采样器材
      • 二、采样仪器使用方法
      • 三、采样方法
      • 四、计算(以SO[XB]2[/XB]采样为例)
      • 五、采样示教
      • 粉尘测定方法
        • 一、粉尘浓度测定(重量法)
        • 二、粉尘分散度测定(滤膜法)
      • 空气细菌测定
        • 一、沉降平皿法
        • 二、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法
    • 实习三 饮水消毒方法
      • 一、漂白粉有效氯测定
      • 二、漂白粉加入量测定
      • 三、余氯测定
    • 实习四 食谱计算
      • 一、食谱计算的目的
      • 二、计算和评价的内容
      • 膳食计算实例
      • 附表 食物成分表(食部100g)
    • 实习五 食物中毒的案例讨论
    • 实习六 营养缺乏所致疾病的案例讨论
    • 实习七 职业病案例讨论
      • 职业中毒案例(一)
      • 职业中毒案例(二)
      • 职业中毒案例(三)
    • 实习八 统计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图表制备
    • 实习九 均数、标准差、标准误
    • 实习十 t检验
    • 实习十一 方差分析
    • 实习十二 相对数和标准化
    • 实习十三 x[SB]2[/SB]检验
    • 实习十四 非参数统计
    • 实习十五 相关回归分析
    • 实习十六 疾病爆发调查
    • 实习十七 吸烟与肺癌
    • 第三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 一、设计(design)
        • (一)调查设计
        • (二)实验设计
      • 二、资料搜集(data collection)
      • 三、资料整理(date sorting)
      • 四、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热门关键词

  • 中药百科
  • 鹿茸
  • 中药配方颗粒
  • 降血糖的茶
  • 抓药网APP下载
  • 中医康复治疗
  • 六味地黄丸
  • 中医书籍
  • 人参鹿茸酒
  • 泡酒配方
  • 藏红花
  • 蒲公英
  • 幽门螺杆菌
  • 中医基础理论
  • 面神经麻痹治疗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三叉神经怎么痛

微信小程序

中医中药材小程序

我要分享

关于我们

中医中药材百科全书,专注于中医著作资料和中药材百科等中华国粹,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快捷链接

  • 抓药网
  • 医药导航
  • 在线抓药

联系我们

Email: info@meground.com

抓药网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12-2025 中医中药材·抓药网 粤ICP备12032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