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也是一种家暴,越高知的家庭越常见
也许不少人对家庭暴力的认识,还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安嘉和狰狞扭曲的面孔,以及对梅湘南的拳脚相向。事实上,跟情绪外泄型的家庭“热”暴力相比,冷漠无睹的家庭冷暴力,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伤害力,而且发生频率更高。
何谓“家庭冷暴力”?家庭成员之间在发生矛盾时不沟通协商,反而通过情感漠视、责任缺失、语言暴力、经济控制、限制交往等手段,使对方精神受到折磨摧残,最终对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中国家庭冷暴力现状
调查报告显示,20世纪全世界有30%-50%的妇女曾受到过丈夫或男友在精神方面的虐待。
而中国法学会在《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中,来自3500个发生矛盾的家庭数据表明,国内60%以上的家庭存在丈夫冷落漠视妻子、对妻子实行经济控制、限制妻子同异性朋友往来的现象;有88%的夫妻双方互不理睬。
无独有偶,2005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的调查节目《历程》,历时16个月,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城两千多个家庭进行调查,显示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状况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结果表明,冷暴力已经成为现代家庭中常见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两种新型家庭冷暴力,一种是下班沉默症,另外一种是手机综合征。媒体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而手机综合征的发生比例更高。从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最心酸小学生作文中可见一斑。
刘淑芬与丈夫许伯常相识于工厂,后来丈夫考上大学,视野更开阔,与刘淑芬共同语言渐少。刘淑芬多年供丈夫上学,金钱感情都投资巨大,失去了丈夫,便也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和意义,这种价值观层面的畸形不对等,成为日后家庭冷暴力,以及自身命运悲剧的根源。
家庭冷暴力的原因
跳出这一对个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冷暴力的成因是多元的。
被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社会认知的薄弱让家庭冷暴力的发生有了自然的土壤环境。
很多家庭和个人受害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的谩骂、冷漠、经济控制属于家庭冷暴力。
中国法学学会针对3500个家庭做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的调查中,50%的受访者仍错误地认为:限制妻子与朋友交往、长期不与妻子说话、长期拒绝与妻子过性生活、耻笑妻子的缺陷弱点等精神层面的暴力并不算是家庭暴力。
可以说对于什么是家庭冷暴力社会整体认知度还比较低,另外受中国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2005年福建一项调查显示:64.9%的被调查者赞同大男子主义。
其次,生活的情绪压力释放家庭是唯一的出口成为了家庭冷暴力发生的必然理由。
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工作和社交填满了我们的生活,由此产生的紧张、焦虑、疲劳、郁闷、冷漠等精神状态也只能回落到家庭里去爆发,成为了家庭冷暴力发生的隐形炸弹。
第三:个体性格的心理缺陷、性格障碍成为了内在重要原因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55%的家庭冷暴力是由于施暴者心理缺陷、性格障碍引发的。
这类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控制欲和自我的完美倾向,常常处于极端的状态, 极度自卑者往往是消极被动型,即采取消极不合作的对抗方式,比如冷漠、不理不睬、性冷淡、逃避责任等方式实现耐力上的对抗,以此来满足自我内心的需求。
责任感缺失,极度情绪化也是人格缺陷者会进行家庭冷暴力的重要原因。
第四:冷暴力本身技术要求低的特点也是导致高发的因素
从冷暴力本身来看,易发性与多样性带来连续性与长期性。语言暴力与其他暴力形式相比,技术要求低,具易发性,而且往往是不期而至。
其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或长期与对方最低限度的言语交流;或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言语攻击。
第五:64%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发生冷暴力,高知群体成了“灾区”
从人群特征来看,高文化程度与弱势群体带来高发生率。来自广州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有家庭冷暴力家庭中,知识分子至少占了四分之一,其中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占到了64%,5%是硕士和博士。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国家公务员、教师、医生,还有科技工作者、公司职员、三资企业高级白领等。这类高素质的“聪明人”在与家庭成员出现矛盾时,较“理智”地采取冷暴力这种消极应对的方式,以所谓“文明”的方式长期报复攻击对方。
来自社会、传统观点、个体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家庭冷暴力的高发。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家庭冷暴力是家庭矛盾长期无法调和引发的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与普通家庭暴力相比,属于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具隐秘性和持久性的精神暴力。
尽管传统的拳打脚踢身体暴力也会给对方造成精神伤害,但它主要是通过加害身体进而伤害精神的,而冷暴力行为是直接指向对方精神的不作为暴力。因此,冷暴力给受害者的精神伤害程度更深,它已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的一个新型病毒。
家庭冷暴力导致离婚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据统计,2012年广州、佛山两市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不断上升,而家庭暴力案件在婚姻家庭纠纷中仍占绝大多数,其中拳打脚踢的身体暴力正逐步减少,以讽刺、挖苦、冷落、漠视、疏远和放任等语言和不作为方式表现的精神暴力却有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家庭纠纷、离婚案件的主要原因,冷暴力已成为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大杀手。
家庭冷暴力使受害人精神遭受伤害、人格尊严遭受侮辱,长期处在痛苦的煎熬中,造成受害人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无助、恐惧等,并产生畏缩、孤立、人际交往障碍,生活工作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走向绝路,文首提到的刘淑芬便是明例。
家庭“冷暴力”通常女性受害者普遍高于男性。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家庭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家庭中的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如果家庭中“冷暴力”频发,精神上的压抑加上心理上的扭曲,对子女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家中受到冷暴力侵害的孩子,恐惧感会长期围绕着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伤害。
父母向来重视孩子的成绩,当孩子成绩较差时,带有失望情绪的父母便会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不断下降而自暴自弃。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实验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对第一组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表扬,对第二组的学生则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对第三组学生常常给予批评、指责。
实验显示,备受关爱的第一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常遭批评的第三组学生也有一些进步,而无人关心的第二组学生几乎无任何进步。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幼年时期形成了不良性格便会延续到他的成年,扰乱他的成年生活。
在家庭“冷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会有积极的一面,与朋友交流时也会出现问题。步入社会后很难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也会非常难。
在对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少年时“冷暴力”带来的伤害带到成年家庭生活中去,使得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不善于解决家庭纠纷、化解矛盾,直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导致家庭难以维持下去。
甚至还增加犯罪率,或寻求外遇、赌博、吸毒等不道德或不法行为,甚至自杀或伺机报复对方、杀害对方,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纵身一跃的17岁高中生,以及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家庭冷暴力的解决建议
冷暴力可怕,但也绝非不可战胜。首先,我们可根据冲突策略量表简版(CTS-2)、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HITS量表以及家庭冷暴力量表等测量工具,科学评估,界定受害特征与程度,以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最好的自己,从个体源头上杜绝家庭冷暴力产生:
- 学习相关法律、社会学与心理学知识,提高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
- 使用我们上面介绍的相关量表核查自己身上存在施暴或者受虐的潜在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
- 学习情绪管理技术以控制情绪,如渐进性放松法,生物反馈训练,正念训练等,没有负性情绪就没有伤害;同时情绪识别与控制能力也是人际沟通、夫妻相处与亲子关系的基础;
- 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例如倾听、真诚、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澄清、赞美,以及应对冲突的技巧和能力,切实增进人际关系,为建立良好的婚恋关系夯实基础;
- 参加婚恋培训,在正确的婚恋价值观的基础上,遵循彼此独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以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为具体法则,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追求目标,大道至简,牢牢把握一点即可:对对方比对自己还好。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 参加家庭教育培训,学会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重视并尊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个体意识,高要求、高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爱和规则一个都不能少;
- 在家里放下手机等数码视听设备,防止出现手机综合征,增加亲子陪伴与沟通的时间;
- 勇于对第一次家庭冷暴力说不,无论是施与者或者接受者,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必要时请求专业援助。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值得我们重视;家庭冷暴力的成因,值得我们深思;减少家庭冷暴力对生活的危害,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技术。
让我们放下手机,把自己从数码视听设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带笑的眼睛看看身边的人,用关心的语气送去一句问候,多给对方一点真诚和陪伴,让欢声笑语在家中飞扬,并把爱和关怀代际传递下去。让我们一起,用热情的爱,将家庭冷暴力打败!
参考文献
[1] 鄢芳,李现红,张椰.家庭冷暴力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12-318.
[2] 胡慧霞.萨提亚模式介入家庭冷暴力问题的个案探究.现代交际,2018,18:45-47.
[3] 姚怡欣.浅谈家庭冷暴力对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法制博览,2015·10(中):232.
[4] 张翼杰.家庭冷暴力的界定、现状及危害. 法治视点,2014,435:110-112.
[5] 李伟.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心理援助初探.东方论坛,2013,1:18-21.
[6] 阴浩.结构式家庭治疗介入家庭“冷暴力”行为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7] 李慧慧. 文化视角下的家庭冷暴力及社会工作介入[D].合肥:安徽大学,2017.
[8] 王畅.家庭冷暴力频发的原因剖析及防治策略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