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百岁秘诀:修身养性

中医养生 2022-11-14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识药理,重养生,身体力行,年老后仍耳聪目明,是我国古时少有的百岁老人。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养生重德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是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去名利,除喜怒,远声色,绝滋味,少思虑,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他认为“养生要养性,性即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也就是说人想养生、想要健康长寿,应该首先考虑修身养性。如果一个人心性不善,那么什么样的保养方法和灵丹妙药也难保健康和长寿。如此,虽不求长寿却能长寿。即《千金要方》中所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孙思邈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一生行医,替无数人解除了病痛的折磨,给人看病的时候,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的百姓,孙思邈都是一视同仁,耐心认真的整治。如果病人不能前来,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孙思邈都会亲自前去救治。
  

调节七情

  
  至于养生的具体做法,孙思邈开出了他的“药方”:做到“十二少”与避免“十二多”。
  
  “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十二多”是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事实上,“十二多”和“十二少”是相对的,做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避免了“十二多”。
  
  情绪方面,孙思邈还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即“勿汲汲于所欲,勿泪俱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
  

提倡食治

  
  食治包括食养和食疗。
  
  不可暴饮暴食、不吃生冷、不要吃饱就睡、素多荤少、食材新鲜、细嚼慢咽、饭后漱口、五味适度、饮食清淡等。
  
  另外,在不同季节损益五味,即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提倡食疗,有病先食疗,食疗不愈,而后用药,但这是建立在不重的情况下,急重病直接药治。这里也给我们一个提醒:食疗挺好,但不能迷信,该用药时必须用药。
  

适度运动

  
  除养性以外,还要配以适量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再加上药物等辅助措施。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即建议运动,但反对运动过头,他还说“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
  

防治未病

  
  孙思邈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常须居安不忘危,预防疾病”。看到点苗头就要把它掐死,不要忽略它,经常导引按摩可以引动五脏六腑的运动,有利于健康。
  
  总之,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性,如忽视养性而一味药物食物滋补,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即孙思邈所说的“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