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痛经
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及腰骶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过极,饮食居外失宜,感受外邪等因素,使冲任阻滞,胞脉不畅而致;或正气不足,使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致。
一、气滞血瘀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以至血滞胞中,发为痛经。
二、寒湿凝滞 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或居处寒湿之地,以至寒湿内侵,客于冲任及胞中,经血留滞不畅,发为痛经;戒素体阳虚,阴寒内盛盛以至经血不畅,发为痛经。
三、湿热蕴结 前阴不洁,湿热内侵,或经期、产后调养失宜,感受湿热,湿热之邪蕴结胞中,与经血相互搏结,发为痛经。
四、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损,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虚血滞,经行不畅,发为痛经。
五、肝肾亏虚 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房劳多产,耗损肝肾之精血,以至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行之乒,胞脉愈虚,濡养不力,发为痛经。
【辩证施治】
本病之痛多发生于行经前数日,或行经的第一天,尔后疼痛逐渐减轻,甚或消失,亦有行经后期或行经之后疼痛者。临证当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月经的期、量、色、质和全身情况,辩清虚实寒热,一般经前或经期作痛属实;经后作痛属虚;痛剧而拒按多实;缓痛喜按多虚;绞痛、冷痛,得温则减属寒;灼痛、恶热属热;刺痛有块属瘀;胀痛为气滞;痛在少腹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肾。治疗时应根据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和经血衰少,经脉失养的机理,分别施以行滞通络,补养经血等法。
在临床治疗时,应在行经前三~五天间前服药,以取得理想效果。同时,治疗应持续二至三个周期,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