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历史

早在1735年西班牙的Casal即描述过癞皮病,1771年意大利医生Frapoli命名其为pelle(皮肤)agra(粗糙)。现在知其系一种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缺乏尼克酸(又名烟酸或维生素PP)所引起。尼大克酸于1867年即为有机化学家所知晓,1911年首次从天然物质中分离出来,为烟碱氧化的产物。1913年Funk企图证明抗脚气病的维生素时,也从酵母和米糠中分离出尼克酸,但由于它治疗脚气病无效,所以就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过了20年以后,从辅酶II中分离出尼克酰胺,才又引起生物化学家的注意。1935年欧洲三组生化学者同时证实尼克酰胺为NAD的组成部分。1937年首次发现尼克酸和尼克酰胺可治疗狗的黑舌病和人的癞皮病。 癞皮病在19世纪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乌克兰,大流行于非洲,尤其在埃及,随后遍及非洲其它地区。在1897年南非洲有牛疫流行,死亡了大量牲畜。在此灾难以前,牛奶尤其酸奶制品是当地土著班图族膳食的主要成分。由于缺乏牛奶,所以断奶的儿童只能用玉米糊喂养;肉类供应的缺乏,致使班图族膳食中玉米的比例加大。故在牛疫流行之后,有大量的儿童与成人发生癞皮病。美国在内战时期癞皮病流行,这是由于战争引起社会贫穷,致使南方各洲的黑人和贫苦的白人对玉米进食量增加的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癞皮病仍然是美国南方各洲的一种重要疾病。后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就业人数增多,贫穷和依赖玉米的程度有所下降,近年来又在玉米中添加尼克酰胺作为预防措施,所以癞皮病的发病逐渐减少。我国有解放前也有癞皮病的报告,新疆某些少数地区居民由于偏食玉米的影响,也曾有癞皮病的流行。近年来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使发病率大大下降,预计不久即可消灭。 癞皮病在许多过去流行的国家现已消失,在其它地方虽仍存在,也比过去轻了。在欧洲和北美洲,目前少见本病。在印度以玉米和高粱为主食的地区,本病还是很多,有些地区在某些季节约占精神病患者入院人数的十分之一,非洲是唯一仍然把癞皮病作为重要问题的一个洲。在南非洲的一些地区,春夏季仍有癞皮病流行,患者可占门诊病人的半数以上。南非洲癞皮病的增多,可能由于目前玉米是用机器来加工,致使其中所含的色氨酸和尼克酸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