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 IgA合成及其功能

人体内主要含有两种形式IgA。一种为s IgA单体,主要存在血清中,多来自脾脏、骨髓和肠系膜淋巴细胞的浆细胞。另一种是与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结合的二聚体,即SIgA,沉降系数为11S,主要存在唾液、初乳及胃肠道等分泌液中。成人肠道每天能分泌3gSIgA。目前多认为胃肠道是s IgA的中枢器官。SIgA由SC、J链和二个IgA单体组成,形成过程包括:SC的合成、J链和IgA合成、IgA与SC结合和SIgA分泌。SC是分子量为83000dalton左右的糖蛋白,由549~558个氨基酸和20%糖组成,其转录基因在上皮细胞的第1对染色体上。我们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SC主要分布在分泌性腺上皮细胞基底侧膜及游离腔面的胞浆内。杯状细胞含SC很少。SC作为免疫球蛋白的受体在SIgA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证实SC与胃肠道固有层IgA产生细胞分泌的二聚体和J链形成二硫键。虽然40%IgG和IgD产生细胞也含有J链,但很快被溶解,故SC不能与IgG与IgD相结合。SC能与IgM五聚体结合,但结构不稳定,易被消化酶破坏。SC与IgA结合及SIgA分泌过程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课题。SC作为特异性受体位于上皮细胞膜上,其膜外部分(最外层100个氨基酸残基,即SC[XB]1[/XB])非共价键与J链和IgA的α链可变区(Cα[XB]3[/XB])结合,SC紧靠细胞膜部分(SC[XB]5[/XB])与IgA二聚体的另一条链α链(Cα[XB]2[/XB])形成二硫键。结合的SIgA通过细胞吞饮作用(pinocytosis)进入胞浆,在上皮细胞腔面释放,近年的研究表明,小白鼠的肝细胞和人胆管上皮细胞也能合成SC。人胆汁中含有IgA单体多来自血液,少部分来自门脉区及胆管内皮细胞下浆细胞。有趣的是有人发现慢性肝硬化患者周围血B淋巴细胞也能产生IgA二聚体,其机理还不清楚。 SIgA分布在粘膜表面,能封闭细菌和病毒等抗原表面及其受体结合部位或与之凝集成团状,阻止病毒和细菌和粘附。SIgA与相应抗原结合还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造成抗原溶解,近年来也有人发出IgA也能通过ADCC发挥细胞毒作用。有人发现先天性缺乏SIgA的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0~50倍。小肠之所以很少发生恶性肿瘤,粘膜中含85%以上的IgA产生细胞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SIgA与消化道炎症,感染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有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