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p的致癌机理

假如Hp在胃癌发生中起作用,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综合有关文献,Hp可能通过下述机理引起细胞癌变:①研究表明,细胞增殖加速是人类细胞癌变的普遍机理。Hp引起的炎症损伤,使细胞更新加快,从而增加了DNA损伤的危险性。有丝分裂期的细胞较静止期细胞更易于受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突/癌物作用而发生转化。②Hp感染时,炎症区自由基、超氧化物生成增加,可引起细胞过氧化损伤,而诱发细胞癌变。自由基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可使核酸主链断裂,碱基降解和氢键破坏,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丙二醛可引起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并导致DNA断裂,在体内有直接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同时,Hp感染可使胃液内抗坏血酸浓度降低,减弱了抵抗DNA过氧化损伤的防御机制。③Hp本身也可能产生致突、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引起细胞恶变。不少研究发现,Hp可产生细胞毒素。初步鉴定表明,它是一种Mr约992001的大分子蛋白质,对热不稳定(70°C,30min可灭活),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酶活性可被50%饱和硫酸铵沉淀,不能通过99200分子孔径的超滤膜,对多种体外培养细胞有致空泡作用。最近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新奥尔良胃癌高发区黑人居民中,Hp产毒株高达83%,而其它地区报道一般只有30%~55%。更重要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患者其Hp产毒株所占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弥漫性胃炎。;因此,Hp毒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④Hp感染时,胃窦部炎症粘膜的增殖区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非炎症区粘膜,同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粘膜内淋巴细胞有关,而与中性白细胞无关。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对胃有潜在致癌作用,因此推测Hp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而引起胃粘膜细胞癌变。 已有足够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从慢性胃炎、经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胃癌一般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种致病因子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的阶段,而最终引起细胞癌变。一般认为Hp感染主要作用于起始阶段,而起到一个“启动子”作用。但也有人认为,Hp感染不仅可使萎缩和肠化生提前出现,而且也可加速肠化生的发展,起“促进剂”的作用。 Hp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减少,胃腔内pH值升高。这种胃内环境的改变,有利于胃内其它细菌的生长并促进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另外,Hp为硝酸盐还原酶阴性菌,已证明也有催化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因此,Hp在人类是否参与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屏障的破坏,增加了其它损伤因子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Hp与胆汁酸的相互作用已有报道。一方面Hp可使胆汁酸去酰胺化,形成较多的有毒性的次级胆汁酸-石胆酸和脱氧胆酸;另一方面,胆汁酸对Hp又有抑制作用,胆汁返流可抑制Hp的定植和生长。Dixon等则认为,Hp感染和胆汁返流应被看作两个独立的引起肠化生的危险因素,而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已受Hp损伤的上皮更易受胆汁返流的侵蚀,在再生过程中也更可能被肠型细胞所取代。 Hp感染和胃癌发生是否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家庭调查表明,Hp有家庭内聚集现象,对胃癌家族的调查也发现其子女中Hp感染率较高。一方面说明Hp可能在家庭内通过密切接触人-人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种遗传机理可能使Hp和胃癌的易感性同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