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b]论[/b] 《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与涩通)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云云。按《内经》举痛论言寒邪外客而为痛者,甚为详悉,但未能尽述,学人自宜检阅。外有因虚、因实、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不同,亦当表而出之,庶使学人易为参考焉。东垣曰∶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云得炅则止。《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 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滞于下,而生胀满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b]脉法[/b]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b]方法[/b]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脉弦者多属食,宜温散之,盖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更宜以行气或利药助之,无不愈者。 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戴氏曰∶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是热也。其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痛而小便不利者,痰也。 治腹痛,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汤调服。 白芍药,止能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者也。)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吴茱萸。 因寒气作痛者,宜小建中汤加干姜、官桂、台芎、苍术、白芷、香附。 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 、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治之。 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香附、白芷、茯苓、滑石,加姜,水煎服。 □ [b](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b] □ [b]高良姜汤[/b](东垣) 治因寒心腹大痛。 高良姜(三钱) 浓朴(姜制) 官桂(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b]草豆蔻汤[/b](东垣) 治脐腹虚胀作痛。 泽泻(二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 枳实(麸炒黄色) 草豆蔻(面裹煨) 黄 (春夏勿用) 益智仁(去壳)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七分) 茯苓(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b]益胃散[/b](东垣) 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 浓朴(姜制) 甘草(炙) 白豆蔻(去壳) 姜黄 干姜(炮) 砂仁 泽泻(以上各三分) 益智仁(六分) 陈皮(七分) 黄 (七分,蜜炙)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b]浓朴温中汤[/b](东垣) 治胃虚寒,胀满疼痛。 浓朴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面包煨) 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炮) 上细切,加姜,水煎服。 [b]六合散[/b](又名密钥匙,河间) 治一切燥热郁结,汗后余热宣转不通,并治小肠气结,心腹满闷,胸中痞结,走注疼痛。 大黄(一两,酒拌湿蒸) 白丑(炒) 黑丑(略炒) 甘遂(各五钱) 槟榔(三钱,生)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量虚实加减服。 [b]没药散[/b](河间) 治一切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钱) 木鳖子(四钱,支壳) 穿山甲(五钱,糠灰火煨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酒大半盏,煎三、五沸服。 [b]木香槟榔丸[/b](河间) 治食郁气滞作痛。 木香(三钱) 槟榔(三钱) 青皮(五钱,去白) 陈皮(五钱,去白) 麦 面(炒,七钱) 枳实(麸炒黄色,六钱) 白术(五钱) 浓朴(姜制,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 [b]枳实导滞丸[/b](东垣) 治食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腹痛满闷不安,以利为度。(方见内伤门。) [b]瓜蒂散[/b](活人) 治食伤太阴,填塞闷乱不快,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者。(方见中风门。) [b]桂枝加芍药汤[/b](活人) 治腹满时痛,脉弱。 桂枝 甘草(各二钱) 白芍药(四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b]小建中汤[/b](活人)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 桂枝 甘草(炙,各三分) 白芍药(六分) 阿胶(炒,一合) 上加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 [b]真武汤[/b](活人) 治腹痛下痢,四肢沉重。(方见伤寒门。) [b]霹雳散[/b](河间) 治腹痛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泡,取出以糠灰焙之,去皮脐) 上以一味取五钱重,入真腊茶一钱,同研细为末,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匙,稍冷服。 [b]酒煮当归丸[/b](东垣) 治小腹寒痛,及妇人白带疝 大寒等证。 茴香(五钱) 黑附子(炮) 良姜(各七钱) 当归(一两) 上四味细切,以上好无灰酒一升半,煮至酒干尽,焙干入后药∶炙甘草 苦楝(生用) 丁香(各五钱) 木香 升麻(各一钱) 柴胡(二钱) 炒黄盐 全蝎(各三钱) 玄胡索(四钱) 上与前四味同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汤下。忌油腻、冷物及酒、湿面。 [b]黄连汤[/b](河间) 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内痛甚,时欲呕吐。此药升降阴阳。 黄连(酒炒)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五钱) 人参(二钱) 半夏(半合,泡七次,去皮脐) 上细切,入大枣二枚,量水煎服。 [b]芍药甘草汤[/b](河间) 治四时腹痛。 白芍药(酒炒) 甘草(炙) 上各等分,每服五钱,细切,入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医垒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涩伤血,加当归;脉迟伤寒,加干姜。 [b]加减小柴胡汤[/b](河间) 治寒热脉弦腹痛本方去黄芩,加白芍药。 [b]四物苦楝汤[/b](河间) 治脐下虚冷腹痛。 [b]四物汤[/b](六钱)加玄胡索、苦楝(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b]增损当归丸[/b](河间) 治三阴受邪,心腹 痛。 四物汤(五钱) 防风 独活 全蝎(各五钱) 续断(原方无) 茴香(各一两) 苦楝(酒煮) 玄胡索(炒) 木香 丁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b]苦楝丸[/b](河间) 治奔豚小腹作痛。(方见疝气门。) [b]一捏金散[/b](局方) 治脐腹大痛,及奔豚小肠气等证。 玄胡索 川楝子(酒煮) 全蝎(去毒,炒) 茴香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热酒调下,神验。 □ [b](丹溪活套)[/b]云∶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不行,必用酒炒白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如腹痛欲以物拄按者属虚,用人参、白术、干姜、官桂之类。如腹痛手不可按者属实,宜用建中汤加大黄,或调胃承气汤加桂枝类下之而愈。如因饮食过伤而作痛者,必问因伤何物。如伤生冷硬物而作痛者,东垣木香见 丸、三棱消积丸之类。如伤热物而作痛者,枳实导滞丸、三黄枳术丸之类。看强弱缓急,用而下之。如气虚之人,因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补泻兼施,用二陈汤加川芎、白术、神曲、麦芽、人参、苍术之类,或送下前推积等丸子以下之。如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之类下之。如因跌扑损伤而作痛者,此瘀血证,宜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之类,逐去其血即愈。 如因事损伤,或酒后涉水,血凝腹痛者,大承气汤加桂。 (医治) 一黄氏妇,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又以五灵脂、玄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作丸服,又不效。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沉伏,两尺绝无。予曰∶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用金城稻 烧灰淋浓汁一盏服之,过一时许,与枳实导滞丸一百粒催之,下黑粪如梅核者一碗许,痛遂止。后与生血润肠之药十数帖,调理平安。 一壮年男子,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之,腹大痛,二昼夜不止。一医先与大黄丸,不通;又与大承气汤,下粪水而痛愈甚。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沉伏而实,面青黑色。予曰∶此大寒证,及下焦有燥屎作痛。先与丁附治中汤一帖,又与灸气海穴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江子加陈皮、木香作丸,如绿豆大,生姜汁送下五粒,下五、七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