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通乳汁的良药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常被中药界誉为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的 "八大金刚"之一,其食用价值、医药价值、营养价值在《本草纲目》、《辞海》及历代医药大典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营养丰富 生熟皆美味
蒲公英有很多别名,比如黄花地丁、婆婆丁。特别是婆婆丁这个名称,颇有怀旧意境,让人联想起外婆的厨艺和久违的美味。很多城里人到农村田野间采摘蒲公英,一来是因为辨识度高,二来是因为口感好。实际上,蒲公英浑身是宝,生吃可以将其的鲜嫩茎叶洗净,沥干蘸酱,略有苦味,鲜美爽口。凉拌也很简单美味: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2分钟后沥出,用冷水冷却。加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拌匀即可食用。有的人喜欢用蒲公英做成馅,把洗净的蒲公英嫩茎叶焯水后剁碎,加作料调成馅包饺子。要注意的是,自己采蒲公英摘时,要避开靠近马路或化工厂区域,并且警惕是否喷洒过农药。
清热解毒散滞气 消痈通乳泻胃火
药用的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一般是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蒲公英味苦中带甘,性偏寒。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王俊兰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蒲公英主要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等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等。比如元代的中药著作《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蒲公英能“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民间有些偏方用蒲公英治疗乳汁不通也有道理。比如清代的《医林纂要》记载蒲公英能“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记载蒲公英能“通乳益精。”《医林纂要》还提到了蒲公英通乳汁,是“以形用也”。仔细想想,似乎真有些道理。
蒲公英还可以用于治疗乳痈。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在其所著的《本草经疏》中做出了精要解释:“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蒲公英与一般的降火药不太一样,药性很平和,能泻胃火却不伤胃气,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所著的《本草新编》中对这种“至贱”的草药给予了重点表扬,还叹息“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他指出,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白虎汤之类的泻火药只会让土更衰。蒲公英虽然也是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
蒲公英种植要点
蒲公英是比较常见的野菜,口感较好,食疗作用也多,很受大众欢迎,但是野外采摘的又担心有污染。如果在阳台种上几盆蒲公英,就能有效避免这个烦恼。在阳台上种植蒲公英一般只要阳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蒲公英种子不用买,郊外出游的时候找找,一般6~7月左右就成熟,种子变褐色基本就能采集。蒲公英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种子需均匀地撒在花土上,然后覆盖一层薄土即可,浇透水放在背阴的地方,大概7~15天就可以发芽。因为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不用每年都播种,吃的时候剪叶子就可以了,不用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