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活法显化境 ——读《中华当代名中医八十家经验方集萃》有感

中医中药 2019-10-12

  《古今医统》曰:“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者,非医也。虽有扁鹊之识,徒哓哓而无用。”由第三至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连建伟教授主编的《中华当代名中医八十家经验方集萃》(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汇集第一至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八十家的经验方,是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写就的浓重一笔。作为连建伟的弟子,我有幸拜读全书,在了解各位名医大家为学、从医经历的同时,对前辈辨治、组方的深厚功力感悟良多。现不揣简陋,将研习感悟与同道分享。

薪火相传延医道

  展开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年96岁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为该书所作之序。如今先贤虽已远去,但其序文中对中医药的挚爱之情、对中医学术传承的殷切之意扑面而来。主编的话除概要介绍了书的内容外,还提点了书中若干医家的特色处方,作者对该书内容的熟悉与珍视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纵览该书纲目,可真切体味到中医药学术薪火传承、历久弥新的风貌。其中既有父子亲传的明证,又见师徒授受的温情。前者如山西医家柴浩然与柴瑞霭父子,两代人同宗仲景,善治热病,然柴浩然精于内、妇两科,而柴瑞霭对疑难、顽、怪病多有研究,体现了传承中的发展。后者如印会河与侯振民师徒,师生均用印氏柴芩温胆汤,是方乃印会河治疗痰热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家传验方,而侯振民对自己应用该方的感悟加以阐发,不仅传承了印会河的学术思想,而且体现了对恩师深切的怀念。

  如果说后学对前辈的验方加以传承发扬,为中医学绵延不绝的奥秘,那么名医大家亲笔写就的用方感悟,更是传递了原汁原味的临床经验。通过陈镜合亲自整理的4张经验方,读者可以体会到他的严谨学风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治学原则。也正如陈镜合所言,只有不断补充新的诊治手段,才能使中医“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至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治法方药宗医理

  历代方书汗牛充栋,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凡在临床收桴鼓之效者,总脱不开理法方药的圭臬。欲创制新方以应对临床新问题,必从探究病证的医理入手。

  当代方剂大家陈潮祖创制的五通汤,综合小青龙汤、理中丸、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五方,以麻黄、桂枝外散风寒,细辛、干姜、半夏内温阳气,人参、白术、白芍、甘草补其虚损,厚朴、枳实、苍术、陈皮等通其滞塞,意在由博返约,通调五系气血津液,用于五脏功能衰退,复感寒邪的经髓挛急、气血升降出入失常病变。非体会寒热之机,知晓三焦生理,洞察五脏宜通之旨,恐难出其方。

  浙江陈意的和胃安神汤,宗《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和《张氏医通》有关宿食痰火所致卧不安之医理,在黄连温胆汤基础上佐以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化痰,淮小麦清心安神,龙齿镇惊安神,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炸烧烤之品,宿食停滞,痰热上扰所致的不得安寐,疗效可靠。知常达变,灵活加减,方能收效显著。

同中有异出新解

  面对疑难病症,名医大家往往能圆机活法,或溯本求源,于平淡处收奇功,或对同一病症见解独到,另辟蹊径,巧中取胜。

  重症肌无力,中医历代医籍未见系统记载,亦无特定的病名与之相应。邓铁涛在藏象学说和脾胃学说指导下,按痿证进行辨证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法,创“邓氏强肌健力方”,加五指毛桃(俗称南芪)增强补中益气作用,并可缓黄芪之燥热。另外,佐以少量橘红、陈皮形气化滞,其匠心勘为后世效法。裘昌林认为治疗重症肌无力除补中益气外,尚可温肾养元,其“裘氏温肾健脾双补汤”在益气补虚的同时,以黄精、肉桂、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养阴填精,温补肾阳,同时以炙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此同病异治、同中有异也。

  颇为有趣的是,书中尚有不同医家的验方名同而实异情况。裴学义和陈昭定均为儿科名家,且同用清肝利胆汤,然裴氏方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而陈氏方具活血化瘀、理气消滞之能,二方功效、主治和药味均有霄壤之别。如读者望文生义,不加甄别使用,恐遗患无穷。

古方新用总相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往今来,传承与创新是中医学与时俱进的法宝,而古方新用是中医临床应对新问题的利器。

  连建伟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气虚者血必弱,肝郁者脾常虚,创补土柔木汤。该方融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局方逍遥散于一炉,适于脾胃气虚兼血虚肝郁证,对当今忧思劳倦所致病症尤为适宜。杨家林之圣愈五子汤,以《丹溪心法》五子衍宗丸合《兰室秘藏》圣愈汤,为肾虚血亏所致月经、胎产诸证而设,系古方新用的又一明证。王坤根创三术二陈一桂汤,以苍术、生白术、莪术与二陈汤、肉桂组方,辅以对症施药,用于痰瘀互阻之代谢综合征,可收行气活血、温阳化浊之功。

  通读全书,百万余言,包罗中医各科,且严选验案,编排精当,行文流畅,实为我辈“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典范。若同道借鉴此八十家当代名医识病遣方之经验,并能举一反三,则医道开悟可期矣。(周艳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