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共和国同龄人】陈宝明:我愿意扎根基层

行业新闻 2019-10-12

人物名片:陈宝明,男,1949年10月出生于山西大同怀仁县。1985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大同医专(今山西大同大学)任教。先后被授予山西大同市名中医和山西省名中医称号。出版医学著作10余部,发表医学论文70余篇,多次获得山西省及山西省大同市科技进步奖。被山西省教委确定为中医学科带头人。


头戴蓝布帽,身着中山装,脚踩布胶鞋,身挎医药箱。1968年,19岁的陈宝明站在田埂上远眺,清秀的面庞和清澈的眼神透露出一个少年对人生与未来的无限遐想。这一年,陈宝明中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张站在田埂远眺的照片拍下了陈宝明青涩的19岁。这张不太清晰的老照片,记录了陈宝明当赤脚医生的过去,也如同他奉献基层的人生的一个隐喻。


忆往昔

挎上梦想中的红十字药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从北京传遍祖国大地。几天后,距离北京三百多公里的山西大同怀仁县宋家庄村,一户赤贫农家传出的婴儿啼哭声为这个家族带来喜讯,陈宝明出生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缺医少药,贫穷成为陈宝明的童年记忆。“饿啊,就是饿,我小时候就只有这一个强烈的感受。”陈宝明说。那时,父亲常年患病,无法下地劳动,母亲一人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们家的日子过得无比清苦。


为了帮父亲治病,也为了保护母亲和家人,陈宝明从小就对医学充满向往。“我小时候就可以背下《药性赋》,自己还背了一些方剂。”陈宝明说。


陈宝明十几岁时,父亲不幸离世,这深深地刺痛着陈宝明的心,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我要让父老乡亲们能治病、治好病。”


中学毕业后,陈宝明回到村里,跟着一个当赤脚医生的堂兄学医,他学习用功勤奋,医术进步很快。不久,陈宝明成了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挎上了梦想中的红十字药箱。


“我们村是个大村,有四五百户人家,3000多人,随时有人喊你上家里瞧病,我晚上整宿整宿睡不好觉。”就这样,年轻的陈宝明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不怕吃苦的青春热情,成了广受乡亲们爱戴的好大夫。陈宝明也因此被怀仁县选为全县赤脚医生的典型人物,在1970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想上学,只有上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乡。”从医过程中,陈宝明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


1972年,陈宝明迎来了他盼望已久的求学机会,国家选工农兵学员,陈宝明被选派到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那时候条件还很差,带去学校的被子是用门帘塞上烂棉花缝的。幸好国家给每个学生补助19.5元,所以我生活不成问题,每个月还能省下2块寄回家里。岳美中这些名医大家亲自给我们授课,我特别开心,拼命学习。”陈宝明回忆起求学经历,依然难掩激动。


三年的学习生涯结束时,陈宝明已经打下扎实的中医基础。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用青春的热情回报家乡,回报祖国。


看今朝

珍惜来之不易的医教时光


身着白衣为患者号脉,一群学生围坐在身边。这样的画面是陈宝明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1985年,陈宝明再次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深造,师从刘渡舟教授,研读伤寒。毕业后,他回大同医专(今大同大学),开始把事业的重心转向教学。


从医多年,陈宝明不是没有机会离开黄土地、走向大城市,但外界的诱惑从未动摇过他的心,少时为乡邻治病的心愿时刻萦绕心头。每逢年节,陈宝明短暂外出走亲访友时,心里总放心不下家乡。“一不出诊,患者就会微信、电话找我,所以我离不开家。”


他深知农民进城看病不易,故而每一次坐诊都要把排队的所有病患全部看完。常常是从早上八点一直看到下午两三点,午饭顾不得吃,水也不敢多喝。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常常少收费甚至不收费,有时候还要自己贴钱资助病人。有感于广大农村地区肝病防治的难题,他始终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乙肝防治上,希望能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健康生活,让更多的家庭少一些贫穷的悲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陈宝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从医带教数十年,陈宝明身上的担子不仅没有变轻,反而越来越重了。退休后的陈宝明却“退而不休”,仍然坚持一周多次出诊,每年带教4~5名学生。


从一名赤脚医生到一名大学教授,陈宝明成长的五十年,是扎根中医的五十年,也是服务基层的五十年。展望未来,陈宝明又有了新的心愿:“我希望把自己行医五十年的经验整理出来传下去,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学生留下来服务基层,为基层的百姓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