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鸡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汪颖《食物本草》
拼音
Zhú Jī
英文名
Bamboo partridge
别名
山菌子、鸡头鹘、泥滑滑、竹鹧鸪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灰胸竹鸡的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icola thoracica(Temminck)[b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原形态
灰胸竹鸡,小型禽类。体长约29cm。嘴短,褐色。虹膜淡褐色。头、颈侧、颏、喉等均栗红色。上体大都黄橄榄褐色,并缀以黑褐色毛虫状细斑,头顶杂以少数棕点;额与上背沾灰色,眉纹蓝灰,并向后延伸至背侧;背部大多杂以栗斑和细白斑。肩羽与背相似,但白斑居多。三级飞羽有很大的栗色圆斑;翼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有棕黄色波状纹,个侧者转为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杂以黑褐色毛虫状纹,并贯以5-6道淡肉桂栗色横斑;外侧尾羽几转纯肉桂栗色;胸蓝灰,延及两肩,成颈圈状,其下更缘以栗红红;腹和胁棕色,前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斑;必下覆羽棕色沾有栗色。脚和趾黄褐色,雄者有长距。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栖于森林、竹林或灌木丛中善潜伏,飞捷而低。繁殖季节,雄者喜鸣,好斗。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叶及蝗虫、蚱蜢、白蚁等昆虫为食。[br]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的山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肝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杀虫解毒。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1只,煮食;或炙食。
注意
《食物考》:“烹宜用姜。竹鸡有毒,宜生姜解之。”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治野鸡病,杀虫,煮炙食之。[br]2.《医林纂要》:补中。

《*辞典》

出处
汪颖《食物本草》
拼音
Zhú Jī
别名
山菌子(《本草拾遗》),鸡头鹘(《东坡诗集》),泥滑滑(《纲目》),竹鹧鸪(《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
为难科动物[b]竹鸡[/b]的[b]肉[/b]。
原形态
体长约29厘米。嘴短,褐色。虹膜淡褐色。头、颈侧、颏、喉等均栗红色。上体大都黄橄榄褐色;各羽或显或微地缀以黑褐色虫蠹状斑,头顶杂以少数棕点;额与上背沾灰色,眉纹蓝灰,向后几伸至背侧;背部具栗斑甚着,并有较小的白斑,背以后仅微缀以栗色细点;肩羽与背略同,但白斑较多;三级飞羽有很大的栗褐色圆斑;翼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有棕黄色波状纹,外侧者转为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并贯以5~6道淡肉桂栗色横斑;外侧尾羽几转纯肉桂栗色;胸蓝灰,延及两肩,成颈圈状,其下更缘以栗红色;腹和胁棕色,前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斑;尾下覆羽棕色沾有栗色。脚和趾黄褐色,雄者有长距。 栖于山丘薮地或丛林间。善潜伏,飞捷而低。雄者好斗。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叶及蝗虫、蚱蜢、白蚁等昆虫为食。
生境分部
分布长江以南诸省的山地。
性味
《医林纂要》:"甘,温。"
归经
《本草求真》:"入心、脾、肝。"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治野鸡病,杀虫,煮炙食之。" ②《医林纂要》:"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