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伞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
Zhuī Fēnɡ Sǎn
别名
惊风伞、一把伞、公接骨丹、破凉伞、背花草、灯台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狭叶落地梅的全草或根。[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paridiformis Franch.var.Stenophylla Franch.[b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上草本,高20-50cm。须很淡黄色,数条丛牛。茎基都红色,上那绿色,节间长,节处稍膨大,有短柔毛。叶6-18片轮生茎端,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6cm,宽1.2-5cm。先端渐失或短渐尖,基部渐狭,枣红色,有柔毛,全线,稍成皱波状;茎下部叶退化成鳞片状或有时发育成正常叶,但较顶部叶远小,对生或3枚轮生。花6至多朵集生茎端成伞形花序,有时亦生于近顶端1-2轮鳞片状叶腋中;花梗可达3cm,密被褐色腺体;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淡绿色;花较大,花冠钟状,黄色,长可达17mm,5裂,裂片长圆形,通常有黑色腺条;雄蕊5,长约为花冠的一半,花丝下部合生成筒;子房上位,卵珠形,红色,1室,花柱细长。蒴果球形。花期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灌木林不及沟边阴湿处。[br]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小儿惊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成泡酒泡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复方
①治风湿麻木:追风伞根五钱,红活麻五钱,大风藤一两。泡酒半斤,每次服二两。②治风湿瘫痪:追风伞根、藤五加、大风藤、阎王刺、姨妈菜各二两。煎水服,每天一服; 煎水服三次后,再煎水洗,连续使用。③治小儿惊风:追风伞根三钱,金钩连三钱。煎水服。④治脚抽盘:追风伞根二两,伸筋草五钱。煨猪肉吃。(①--④方均出《贵阳民间药草》)⑤治跌打劳伤:追风伞根一两。泡酒服。(《贵州草药》)⑥治骨折:追风伞、岩豇豆、红四块瓦各等分。晒干研末,调酒外包;若破口骨折,用开水调敷包扎,一日一换。(《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驱风镇静,治风湿疼痛,半身不遂。[br]2.《贵阳民间药草》:根:驱风行血,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br]3.《贵州植药调查》:全草:治跌打,接骨。[br]4.《贵州草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定惊,生肌。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川乌(炮.一两) 石膏(另研.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二两) 白僵蚕(炒.去丝.二两) 全蝎(去尾.二两) 荆芥(二两) 川芎(一两) 麝香(另研.一两)
功能主治
治诸风上攻,头疼目眩,鼻塞声重,皮肤瘙痒,口角牵引,妇人血风,及一切头风并治之。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服临卧,茶汤调下。
《*辞典》
出处
《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
Zhuī Fēnɡ Sǎn
别名
惊风伞(《贵州民间方药集》),一把伞(《贵阳民间药草》),公接骨丹(《贵州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b]狭叶排草[/b]的[b]根[/b]或[b]全草[/b]。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须根淡黄色。茎丛生,不分枝,近基部红色,有柔毛。上部绿色,节稍膨大,有短柔毛。茎下部叶退化,很小,如鳞片状,对生;茎顶叶轮生,多为4~7片,大小不等,圆形至倒卵形,长4~14厘米,宽2~10厘米,先端急尖,全缘,稍成皱波状,基部阔楔形至狭楔形,上面光绿,下面淡绿;叶柄无,或极短,枣红色。花簇生于茎顶;花萼合生成球形,上部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淡绿色;花冠黄色,5深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红色,花柱细长,1室,胚珠多数,蒴果球形。花期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生于低山区阴湿林下及沟边。分布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
②《贵州草药》:"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小儿惊风。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驱风镇静,治风湿疼痛,半身不遂。"
②《贵阳民间药草》:"根:驱风行血,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
③《贵州植药调查》:"全草:治跌打,接骨。"
④《贵州草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定惊,生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
复方
①治风湿麻木:追风伞根五钱,红活麻五钱,大风藤一两。泡酒半斤,每次服二两。
②治风湿瘫痪:追风伞根、藤五加、大风藤、阎王刺、姨妈菜各二两。煎水服,每天一服;煎水服三次后,再煎水洗,连续使用。
③治小儿惊风:追风伞根三钱,金钩连三钱。煎水服。
④治脚抽筋:追风伞根二两,伸筋草五钱。煨猪肉吃。(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跌打劳伤:追风伞根一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⑥治骨折:追风伞、岩豇豆、红四块瓦各等分。晒干研末,调酒外包;若破口骨折,用开水调敷包扎,一日一换。(《贵州草药》)
备注
本品的全草,在四川地区与金粟兰科植物宽叶金粟兰及报春花科植物重楼排草的全草,同作四块瓦使用。参见"四块瓦"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Zhuī Fēnɡ Sǎn
别名
四块瓦[四川]
来源
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b]伞叶排草[/b]Lysimachia trientaloides Hemsl.,以[b]全草[/b]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川乌(去皮脐)、附子(去皮脐)、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丹砂(研),各一两。蝎稍、麝香(研),各三分。腻粉(研.一分)、南星(去脐.一两)。
炮制
上并生用,捣罗六味为细末,入别研药和匀,磁盒收。
功能主治
治一切急风,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牙关紧急,骨节疼痛,及破伤风。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至一钱,豆淋酒或煎葱白酒下。口噤者用少药揩牙即开,为妙。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烂研)、甘草(炙),各一两。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半两。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一分。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年深日近,偏正头痛。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忪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服。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白僵蚕(去丝.嘴.炒)、全蝎(微炒)、甘草(炙)、荆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年深日近,偏正头痛。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忪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好茶调下,食后,临卧服。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
处方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 僵蚕 全蝎 白附子 南星 天麻 白芷 川芎 羌活 防风 荆芥 石膏 甘草 地龙(去土)乳香 没药 雄黄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搜风化痰,通络止痛。治偏正头痛,痛连于脑,有牵引感,发则目不能睁,眩晕不能起床。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入好茶少许,临卧时开水调服。
《普济方》卷五十三
处方
藜芦 雄黄 川芎 白芷 石菖蒲 全蝎 藿香 薄荷 鹅不食草(无则可加龙脑少许)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耳聋闭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鼻中。
《瑞竹堂经验方》卷三
处方
贯众 鹤虱 荆芥穗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牙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加川椒50粒,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乘热漱口,吐去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
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研)甘草(炙)各30克 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锉)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 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15克 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祛风邪,清头目,利咽膈,化痰涎。治新久偏正头痛,头晕目眩,心悸烦热,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或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