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叶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
Yóu Tó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Tungoiltree
别名
桐子树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的叶。[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br]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油桐 小乔木,高达9m。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cm,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cm。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br]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单叶互生,具长柄,初被毛,后渐脱落;叶片卵形至心形,长8-20cm,宽6-15cm,先端尖,基部心形或楔形,不裂或有时3浅裂,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初时疏生微毛,沿脉较密,后渐脱落,下面有紧贴密生的细毛。气微,味苦、涩。
性味
苦;微辛;寒;有毒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解毒杀虫。主肠炎;痢疾;痈肿;臁疮;疥癣;漆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研末撒。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脚臁胫久烂,烫伤。[br]2.《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治疥癣,敷烫伤。[br]3.《重庆草药》:煅灰撒布,治冻疮皮破出黄水。

《*辞典》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
Yóu Tónɡ Yè
别名
桐子树叶(《草木便方》)。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b]油桐[/b]的[b]嫩叶[/b]。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油桐子"条。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治痈肿,丹毒,臁疮,冻疮,疥癣,烫伤,痢疾。 ①《草木便方》:"脚臁胫久烂,烫伤。"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治疥癣,敷烫伤。" ③《重庆草药》:"煅灰撒布,治冻疮皮破出黄水。"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烧灰研末撤。内服:煎汤,0.5~4两。
复方
①治痈肿:油桐叶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②治丹毒:鲜油桐叶捣烂,敷患处;或拧取自然汁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③治疥癣:鲜油桐叶捣烂绞汁敷抹。 ④治烫伤:鲜油桐叶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 ⑤治锈铁钉刺伤脚底:鲜油桐叶和红糖捣烂敷贴。(③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刀伤出血:油桐树嫩叶适量。炕干研末,撒伤处。(《贵州草药》) ⑦治漆疮:油桐叶煎水洗。(《陕西中草药》) ⑧治疔疮:油桶叶(新鲜树叶)适量。捣烂和茶油调涂于疮面上。(《北京中医》3(6):20,1954)
临床应用
治疗痢疾、肠炎:取干品加水,文火煎煮两次,药液合并浓缩成浸膏状,加入地锦粉(过80目筛)拌匀,做成颗粒,干燥后加入硬脂酸镁压片,每片重0.5克(含油桐叶生药约2克)。日服3次,每次4~6片。观察痢疾28例,痊愈21例,好转6例,无效1例;肠炎292例,痊愈252例(86.3%),好转24例(8.2%),无效16例(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