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蒿

《中华本草》

拼音
Yě Tánɡ Hāo
别名
小山艾、小加蓬、火草苗、蓑衣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香丝草的全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nyza bonariensis (L.) Cronq. [Drigeron bonariensis L.; E. linifolius Willd.; E. crispus Pourr.][b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切段晒干。
原形态
香丝草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30-70cm。根纹锤形,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全体被有开展性的细软毛,上部常分枝。单叶互生;基部叶披针形,长6-10cm,宽约1.5cm,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成羽裂,花后多凋落,有柄;茎生叶向上渐窄,绒状,全缘,无柄。头状花序直径1-1.5cm,有梗,在枝端排列成圆锥状;总苞长约5mm;总苞片2-3层,线形,长短几相近,有毛;舌状花白色,多层,不明显,雌性,全部结实,先端齿裂;管状花黄色,多数,两性,裂片5。瘦果长圆形,扁平,有毛;冠毛1-2层,外短内长。花期5-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及山坡草地。[br]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咖啡酸(caffeic acid),芹菜素(apigenin),金圣草素( chrysoeriol),木犀草素(luteolin),刺槐素(a-cace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绿原酸(neochlorogenicacid),洋蓟素(cynarin),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4,5-二咖啡酸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东莨菪甙(scopolet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二氢芥子醇(dihydrosinapyl alcohol),黄决明素(Chryso-obtusin),白术内酯(butenolide) I,大牻牛儿素(germacrane),反-毛叶醇内酯(trans-lachnophyllum lactone)顺-毛叶醇甲酯(eis-lachnophyllummethyl ester)。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止痛;止血。主感冒;疟疾;风湿性关节炎;疮疡脓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捣敷。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
香丝草、小山艾、火草苗
来源
菊科[b]野塘蒿[/b]Conyza bonariensis (L.) Cronq.[Erigeron crispus Pourr.;E. linifolius Willd.],以[b]全草[/b]入药。
生境分部
江苏、福建、台湾、湖南、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含甾醇、胆碱、槲皮素及挥发油。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去湿,行气止痛。用于感冒,疟疾,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小面积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3~4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