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牡蛎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
Tǔ Mǔ Lì
英文名
Local oyster shell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圆顶珠蚌的贝壳。[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nio douglasiae(Gray)[br]采收和储藏:冬季水枯时,于河滩沙坝上收集的洗净,晒干。
原形态
圆顶珠蚌,贝壳不大,外形呈长椭圆形,长度为高度的2倍强。前部钝圆,后部伸长,末端稍窄扁。壳面生长线粗大,呈同心圆状。铰合部发灰,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长侧齿,拟主齿一个向前伸,一个在壳顶下方;右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长大侧齿,在前方的拟主齿极小。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活于湖泊、河流及池塘内。[br]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中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
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多显枯松状态。壳片沉重厚实,腹面边缘较薄,顶部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质层多已剥落,呈粉灰状,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并有较细的环纹;内表面亦银白色,有光泽,附有白色粉霜,细致,易粘手。质坚硬,击碎后,断面起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以色白、壳厚实、沉重、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
化学成分
贝壳含碳酸钙。
炮制
去净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称为蛤粉。
性味
味咸;涩;性微寒
功能主治
收敛固涩;散结清热。主盗汗自汗遗精;崩漏;带下;虚热外浮;头晕烦热;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煅后研末;或入丸、散。

《*辞典》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拼音
Tǔ Mǔ Lì
来源
为蚌科动物[b]川南珠蚌[/b]的[b]沉积贝壳[/b]。冬季水枯时,在河滩沙坝上收集,洗净泥沙,晒干。
原形态
贝壳2片,同形,呈长椭圆形,长约16厘米,高约7厘米,前部短圆,后部伸长;壳顶部大,位于壳的前部。壳层很厚,背缘达1厘米,前缘约5毫米。壳面棕褐色,环状的生长线密集,壳内壁珍珠层银白色,有光泽。
生境分部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分布四川一带。产于四川。
性状
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多显枯松状态。壳片沉重厚实,腹面边缘较薄,顶部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质层多已剥落,呈粉灰状,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并有较细的环纹;内表面亦银白色,有光泽,附有白色粉霜,细致,易粘手。质坚硬,击碎后,断面起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以色白、壳厚实,沉重、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
炮制
去净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称为"蛤粉"。
性味
咸涩,微寒,无毒。
归经
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固精敛汗,散结软坚。治盗汗遗精,红崩白带,瘰疬结核,虚热外浮,头晕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注意
虚寒肿弱者忌服。
复方
①治阴虚阳亢,烦躁头晕,虚热外浮及盗汗遗精:土牡蛎、龙骨。煎汤服。 ②治赤白带下:土牡蛎、山药、龙骨、海螵蛸、茜草。研末为丸服。(清带丸) ③治瘰疬结核:土牡蛎、贝母、夏枯草、玄参。研末为丸服。(消核丸) ④治自汗不止:土牡蛎、黄芪、麻黄根、浮麦。研末为散服。(牡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