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
石上藕
来源
兰科斑叶兰属植物[b]偏花斑叶兰[/b]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清热凉血。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辞典》
出处
《本经》
拼音
Shí Cán
别名
沙虱(《本经》),石蠹虫(《别录》),石下新妇(《本草拾遗》)。
来源
为石蚕科昆虫[b]石蛾[/b]或其近缘昆虫的[b]幼虫[/b]。
原形态
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厘米,展翅阔6匣米。头部略星卵形,黄色,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虫,渐次化蛹而为成虫。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无毒。"
③李当之《药录》:"味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