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扁豆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
Shān Biǎn Dòu
英文名
Herb of Sensitiveplant-like Senna
别名
梦草、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细密梳、细柑木、蛇谷草、野通草、地柏草、水皂角、黄瓜香、茫喜、蛇药、假牛柑、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苦麦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株。[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mimosoides L.[b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扎成把,晒干。
原形态
含羞草决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60cm。多分枝,通常被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4-8cm;在叶柄的上端、最下1对小叶的下方有圆盘状腺体1枚;小叶20-50对;托叶线状锥形,长4-7mm,有明显肋脉,宿存;叶片线状镰形,长3-4mm,宽约1mm,先端急尖,中脉靠近叶的上缘,两侧不对称,干时呈红褐色。花腋生,单朵或数朵排成总状;总花梗顶端有2个苞片,长约3mm;萼长6-8mm,筒短,裂片5,披针形,被黄色疏毛;花黄色,花瓣5片,有等大,具短柄;雄蕊8-10,不等大,5长5短相间而生;子房线形,有毛。荚果镰形,扁平,长2.5-5cm,宽约4mm,被毛,果柄长1.5-2cm。种子10-16颗。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地或空旷地的灌木丛或草丛中。[br]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全草长30-45cm。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正-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茎叶含大黄酚(chrysophanol)。
性味
甘苦;平;无毒
归经
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主黄疸,暑热吐泻,小儿疳积,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外用: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2.《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3.《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4.《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5.《广州植物志》:山扁豆,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痉挛。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Shān Biǎn Dòu
别名
假牛甘、细杠木、水皂角、黄瓜香、鸡毛箭
来源
为豆科决明属植物[b]含羞草决明[/b]Cassia mimosoides L.,以[b]全草[/b]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细瘦,多分枝,被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10厘米,叶柄基短;托叶2片,卵状披针形;小叶25~60对,镰状条形,长约3~4(~8)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斜尖。夏季于叶液开花,单生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花梗纤细,长约5毫米;萼片5,披针形;花瓣5,黄色,略长于萼,约7毫米,除顶端1片为宽倒卵形外,余均为倒卵形;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荚果扁平微弯,稍似扁豆,因而得名,长2.5~6厘米,先端短斜尖,基部长楔形,有时被短柔毛;内有种子约20粒。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草丛、田野、路旁以及林下等处。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和云南等省区。
栽培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粘壤土均可栽培。种子繁殖,早春直播、点播或条播,覆土5~6分。稍镇压后浇水,如温度15~18℃,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后应行间苗,并注意松土和除草。7~8月可施肥一次,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
化学成分
果实含大黄素等蒽醌类衍生物。
药理作用
全草有泻下作用。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用于肾炎水肿,口渴,咳嗽痰多,习惯性便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3~6钱,水煎服,亦可代茶饮用。
复方
毒蛇咬伤;(1)内服;山扁豆(全草)、瓜子金(全草)、金牛远志(全草)卵叶娃儿滕根、无患子、乌桕根各5钱,六棱菊(全草)3钱,以上均干品,切碎,在1市斤米酒中浸20天。成人每次2汤匙,每隔1小时服1次,每日3~4次。儿童酌减。 (2)外用;①金银花2两,六棱菊1两,煎水外洗伤口,每日2次;②鸡内金、龙骨、白芷、蛤壳各2钱,冰片2分,共研细粉,适量撒于伤面。忌食生冷食物5天。

《*辞典》

出处
《救荒本草》
拼音
Shān Biǎn Dòu
别名
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
为豆科植物[b]山扁豆[/b]的[b]全株[/b]。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
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种子(山扁豆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
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肝利湿,散瘀化积。治湿热黄疸,暑热吐泻,水肿,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疗疮痈肿。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②《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③《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大剂量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黄疸病:水皂角二两,地星宿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暑热叶泻:山扁豆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水肿和淋症:水皂角、萹蓄各一两,煨水服。 ④治小儿疳积:水皂角、水杨梅、菜油各五钱,红牛膝二钱,蒸小母鸡一只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两、菊花三钱,炖猪蹄一对吃。 ⑥治肩疮:水皂角叶、水冬瓜叶各适量,捣绒,外敷患处。(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⑦治疔疮:山扁豆鲜叶适量,捣烂,加盐少许,拌和外敷。 ⑧治痈肿:山扁豆叶,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 ⑨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鲜全草四两,用瘦猪肉四两煮汤,以汤煎药服。 ⑩治漆疮:山扁豆全草适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