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拔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
Qiān Jīn Bá
英文名
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Root of Philippine Flemingia
别名
金鸡落地、土黄鸡、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一条根、土黄昏、吊马桩、千斤吊、大力黄、千尾荡、三股丝、金牛尾、千金坠。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Li;M.prostrata(Roxb.)Waang et Tang][br]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蔓性干斤拔 直立或平卧半灌木。幼枝有棱角,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3cm,被长茸毛;托叶2片,三角状,长约1cm,具疏茸毛;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2-3.cm,先端钝,基部圆形,上面有疏短柔毛,下面密生柔毛,侧生小叶基部斜,基出脉3条;叶柄有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2-2.5cm,花密集;萼齿5,披针形,下面1个较长,密生白色长硬毛,有密集的腺点;花冠紫色,稍长于萼,旗瓣椭圆形,基部变狭,无明显的爪;雄蕊10,二H体;子房有毛。荚果长圆形,长7-8mm,有黄色短柔毛。种子2颗,圆球形,黑色。花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br]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长圆柱形,上粗下渐细,极少分枝,长30-70cm,上部直径1-2cm。表面棕黄色、灰黄色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根长皮乱及细皱纹,近顶部常成圆肩膀状,下半部间见须根痕;栓皮薄,鲜时易刮离,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徽,味微甘、涩。以根条粗长、除净芦茎及须根、断面发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已确定结构有:蔓性千斤拔素(flemiphilippinin)C、D。此外还含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5,7,3’,4'-tetrahydroxy-6,8-diprenylisoflavone),千斤拔素(flemichin)D,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碳原子数为22-30的正烷酸。
性味
甘;涩;平
归经
肺;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痿软;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2.《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3.《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Qiān Jīn Bá
别名
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广西、广东]、钻地风[四川]
来源
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b]千斤拔[/b]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 Li [M. prostrata (Roxb.) Wang et Tang],以[b]根[/b]入药。春、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 注:[b]大叶千斤拔[/b](千斤红)Moghania macrophylla (Willd.) O. Kuntze,两广地区也作千斤拔入药。
原形态
蔓性半灌木,高1~2米。根粗锥形,形如鼠尾,不易拔出。茎多枝而被短毛,幼时四棱形。三出复叶互生。秋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蝶形花冠红紫色。荚果矩圆形,浅黄色,长约8毫米,有黑色球形种子2粒。
性味
甘、微温,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腰膝。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白带,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

《*辞典》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
Qiān Jīn Bá
别名
土黄鸡、金鸡落地(《植物名实图考》),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岭南采药录》),吊马桩,千斤吊、钉根藜、箭根、一条根、土黄耆(《江西中医药》(10):64,1957),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牛尾荡(《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
为豆科植物[b]蔓性千斤拔[/b]的[b]根[/b]。秋后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高1~2米。根系向下直伸,长1米许。幼枝有棱角,披白柔毛。叶互生;3出复叶;托叶2片,三角状,长约1厘米,具疏茸毛;叶柄长2~3厘米,被长茸毛;小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先端略钝,有时具小锐尖,全缘,基部在叶背边缘密被茸毛,上面被稀疏的短茸毛,下面密生长茸毛;小托叶2片,线形。花两性,腋生,短总状花序稠密;花梗长1~1.5厘米;花苞2裂;萼5裂,披针形,在最下面的1片最长;花冠略长于萼,粉红色,旗瓣秃净,圆形,基部白色,外有纵紫纹;翼瓣基部白色,有柄,前端紫色;龙骨瓣2片,基部浅白色,前部互相包着雌雄蕊;雄蕊10,两体,花药黄色,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荚果长8~10毫米,径约5毫米。种子2枚,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
生长于山坡草丛中。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湖北、贵州、江西等地。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根呈圆锥形,长15~30厘米,根头部较膨大。外表棕红色,有明显皮孔。皮部易剥落。商品多切成长约3~7厘米的斜片状。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呈菊花心。
性味
甘辛,温。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③《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瘀解毒。治风湿痹痛,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喉蛾。 ①《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 ②《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 ③《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风湿筋骨痛及产后关节痛:千斤拔每次七钱至一两,同猪蹄一只,以酒、水各半炖烂,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②治慢性肾炎:千斤拔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③治咳嗽:千斤拔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④治跌打损伤:千斤拔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⑤治妇人白带:千斤拨七钱至一两,同猪精肉二、三两,宽水同炖,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⑥治黄肿:千斤拔一两,酒磨服。 ⑦治喉蛾:千斤拔研细末,吹入喉内。 ⑧治肿毒:千斤拔,酒磨搽患处。(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牙痛,牙痈:千斤拔一至二两,蜂房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蛇咬:千斤拔,水磨搽患处。(《湖南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