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胎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本草新编》。《本经逢原》:鹿胎,其嘴、尾、蹄合与生鹿无异者为真,其色淡形瘦者为鹿胎,若色深形肥者为麋胎。又獐胎与鹿胎相类,但色皎白,且其下唇不着鹿之长于上唇也,其他类兽之胎,与鹿胎总不相似也。
拼音
Lù Tāi
英文名
Deer Fetus, Sika Fetus, Red Deer Fetus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胎兽或胎盘。[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br]采收和储藏:鹿胎有两种:一种是在母鹿妊娠中后期剖腹取胎或流产的胎,包括胎盘及羊水在内,总称“水胎”;另一种是初生胎未经哺乳或死产的鹿仔前一种介格更高。其加工方法是先将胎用水洗净,剔除胎毛,然后放入锅内加水15kg用火焙干;另一种方法是先用酒浸2-3天后,再直接用火烤干。干鹿胎可加工成“鹿胎粉”和“鹿胎膏”入药。熬制鹿胎膏有的加入其他药材;也有的不加,只单纯用鹿胎熬制。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br]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br]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br]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br]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1)梅花鹿胎,鲜胎呈肾状或束状,大小不一。外面毛被粉色或粉红色较厚的胞衣,有韧性,内含胎鹿及羊水。剥去胎衣,妊娠1个月者,四肢呈乳突状,头部能见到眼和嘴的皱形。妊娠4-5个月者,骨骼形成,体表无毛,但已具鹿外形。妊娠6-8个月者或失水鹿胎(包括新生死鹿),头较大呈卵圆形,嘴尖细小,眼眶较大,眼膜皮凹陷,下唇较长,微露1-2对小白牙(羽称“坐骨生牙”),身躯瘦短,四肢细长,蹄淡黄色至淡棕色,脊背皮毛有白色小花斑点。尾短扁圆,干燥后,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br](2)马鹿胎,与梅花鹿胎相似,唯体形略大,眼眶较小,颈及四肢更长。
炮制
将鹿胎以酥油炙至黄脆,研成细末。
性味
味甘;咸;性温
归经
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
温肾壮阳;补血生精;调经止血。主肾阳亏损;精血不足;腰膝酸软;劳瘵;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6-15g;鲜品可煮汁熬膏。
注意
《四川中药志》:上焦有痰热,胃中有火者忌。
复方
①治虚损劳瘵:鹿胎(去秽,煮烂),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菟丝子十两(酒煮),杞子八两(乳浸),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金石斛六两(酒炒),巴戟肉五两(酒炒),黄芪(酥炙)五两,人参四两。黄蒿膏丸。(《沈氏尊生书》鹿胎丸)②洽阴虚崩带,种子:鹿胎、当归、构把、熟地。紫诃车、阿胶,为丸剂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本草新编》: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阴阳之虚则可耳。然而用麋、鹿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人参、熟地、山茱、山药、茯神、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苁蓉、炒枣仁、白术、甘草、麦冬、沙参、五味子。杜仲、破故纸、黄芪、当归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为全鹿丸者误。[br]2.《本经逢原》:鹿性补阳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不特茸、角、茎、胎入药,而全鹿丸合大剂参、芪、桂、附,大壮元阳,其胎纯阳来散,宜为补养天真,滋益少火之良剂、然须参、芪、河车辈佐之,尤为得力。如平素虚寒。下元不足者,入六味丸中为温补精血之要药,而无桂、附辛热伤阴之患。[br]3.《本草新编》:健脾生精,兴阳补火。[br]4.《青海药材》:治妇女月经不调,血虚、血寒,久不生育。[br]5.《四川中药志》:能补下元,调经种子。治血虚精亏及 崩带。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Lù Tāi
来源
为鹿的[b]干燥胎儿[/b]。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血,益精。用于肾虚精亏,体弱无力,腰腿酸软。
用法用量
多配成丸剂或膏剂服用。
《*辞典》
出处
《本草新编》
拼音
Lù Tāi
来源
为鹿科动物[b]梅花鹿[/b]或[b]马鹿[/b]的[b]胎盘[/b]及[b]胎盘[/b]。将妊娠母鹿剖腹,取出胎兽及胎盘,除尽残肉、油脂,置烤炉内烤至干透。
生境分部
主产黑龙江、吉林、河北、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鹿胎,大小不一,全体弯曲,头大,嘴尖,下唇较长,四肢细长,有2蹄,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色点,鲜时色淡,干燥后呈棕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以幼小、无毛、胎胞完整、无臭味者为佳。
四川所产的鹿胎,为水鹿、白唇鹿、白鹿的胎兽及胎盘。用木板夹扁后加工干燥,商品呈扁圆形,棕褐色,外面包裹一层胎盘。
炮制
将鹿胎以酥油炙至黄脆,研成细末。
性味
甘咸,温。
①《本经逢原》:"甘,温,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咸,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肾、心三经。"
功能主治
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精血不足,妇女虚寒,崩漏带下。
①《本草新编》:"健脾生精,兴阳补火。"
②《青海药材》:"治妇女月经不调,血虚、血寒,久不生育。"
③《四川中药志》:"能补下元,调经种子。治血虚精亏及崩带。"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2~5钱;鲜胎可煮汁熬膏。
注意
《四川中药志》:"上焦有痰热,胃中有火者忌。"
复方
①治虚损劳瘵:鹿胎(去秽,煮烂),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菟丝子十两(酒煮),杞子八两(乳浸),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金石斛六两(酒炒),巴戟肉五两(酒炒),黄芪(酥炙)五两,人参四两。黄蒿膏丸。(《沈氏尊生书》鹿胎丸)
②治阴虚崩带,种子:鹿胎、当归、枸杞、熟地、紫河车、阿胶。为丸剂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①《本草新编》:"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阴阳之虚则可耳。然而用麇、鹿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人参、熟地、山茱、山药、茯神、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苁蓉、炒枣仁、白术、甘草、麦冬、沙参、五味子、杜仲、破故纸、黄芪、当归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为全鹿丸者误。"
②《本经逢原》:"鹿性补阳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不特茸、角、茎、胎入药,而全鹿丸合大剂参、芪、桂、附,大壮元阳,其胎纯阳未散,宜为补养天真,滋益少火之良剂。然须参、芪、河车辈佐之,尤为得力。如平素虚寒、下元不足者,入六味丸中为温补精血之要药,而无桂、附辛热伤阴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