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
Lǎo Guàn Cǎo
英文名
Carolina Cranesbill Herb, Common Heronsbill Herb,Granesbill Herb, Herb of Common Heronsbill, Herb of Wilford Cranesbill
别名
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破铜钱、老鸹筋、贯筋、五齿粑、老鸹嘴、鹌子嘴。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块根老鹳草带果实的全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2.Geranium wilfordii Maxim.3.Geranium sibiricum L.4.Geranium nepalense Sweet5.Geranium dahuricum DC.[b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将全株拔起,去净泥土和杂质,晒干。
原形态
1.牻牛儿苗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cm。根圆柱形。茎平铺地面或斜升,多分枝,具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6cm;托叶披针形,长5-10mm,边缘膜质;叶片长卵形或长圆状三角形,长4-6cm,宽3-4cm,二回羽状深裂,羽片5-9对,基部下延,小羽片条形,全缘或有l-3粗齿,两面具柔毛。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长5-15cm,通常有2-5花,花梗长1-3cm;萼片长圆形,先端具芒尖,芒长2-3cm;花瓣5,倒卵形,淡紫色或蓝紫色,与萼片近等长,先端钝圆,基部被白毛;雄蕊10,2轮,外轮5枚无药,内轮5枚具药,蜜腺5;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蒴果,长3-4cm,先端具长喙,成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呈螺旋状扭曲,其内侧有棕色的毛。花期4-8月,果期6-9月。[br]2.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短而直立,具略增厚的长根。茎直立或下部稍蔓生,有倒生柔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向上渐短;托叶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毛;叶片肾状三角形,基部心形,长3-5cm,宽4-6cm,3深裂,中央裂片稍大,卵状菱形,先端尖,上部有缺刻或粗牙齿,齿顶有短凹尖,下部叶有时近5深裂,上下两面多少有伏毛。花单生叶腋,或2-3花成聚伞花序;花梗在花时伸长,果时弯曲下倾;萼片5,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有芒,长5-6mm,被柔毛;花瓣5,淡红色或粉红色,与萼片近等长,具5条紫红色纵脉;雄蕊10,基部连合,花丝基部突然扩大,扩大部分具缘毛;子房上位,5室,花柱5,不明显或极短。蒴果,有微毛,喙较短,果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由下向上内卷,长约2cm。花期7-8月,果期8-10月。[br]3.西伯利亚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直立,分技或不分枝,通常单一,稀2-3。茎细长,伏卧或上部斜向上,多分枝,略有倒生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有长柄,顶部的柄短,柄具倒生柔毛或伏毛;托叶披针形,长渐尖;基生叶早枯萎,与茎生叶同形,肾状五角形,基部宽心形,长3-6cm,宽4-8cm,掌状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基部楔形,上部羽状分裂或具齿状深缺刻;上部叶3深裂,上下两面有疏伏毛,下面沿脉毛较密。花通常单个腋生;花柄长4-5cm,丝状,具倒生柔毛或伏毛,近中部具2披针形苞片,有倒生微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mm,边缘膜质;花瓣淡红色或白色带紫色脉纹,长近于萼片。蒴果长是1.5-2cm,具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br]4.尼泊尔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或更高,有时很矮小。根细长,斜生。茎细弱,蔓延于地面,斜上升,近方形,常有倒生疏柔毛。叶对生;下部茎生叶的柄长过于叶片;托叶狭披针形至披针形,长0.4-1cm,先端渐尖;叶片肾状五角形,长2-5cm,宽3-5cm;3-5深裂不达基部,裂片宽卵形,边缘具齿状缺刻或浅裂,上面有疏伏毛,下面有疏柔毛。聚伞花序数个,腋生,各有2花,有时1花;花序梗长2-8cm。无苞片,有倒生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披针形,长约0.6cm,先端具芒尖,边缘膜质,背面有3脉,沿脉具白色长毛;花瓣小,紫红色,稍长于萼片;花丝下部卵形,花药近圆形,紫红色;子房绿色,柱头紫红色,均被白毛。蒴果长约1.7cm,有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br]5.块根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茎短,直立,下部生有一簇长纺锤形的肉质块根。茎直立,近无毛,常二歧分枝。叶对生;下部茎生叶具长柄,长达10-15cm,向上渐短,顶部叶无柄;托叶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长5-10mm;叶片肾状圆形,长3-4cm,宽5-7cm,掌状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不规则羽裂;小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宽2-3mm,锐尖头,上面及边缘密生稍贴伏的白毛,下面疏生长状毛。花序腋生或顶生,柄长3-6cm,纤细,通常具2花;花柄丝状,长2-3cm,有倒生疏微柔毛,在果期顶部弯向上;苞片披针形,长渐尖;萼片卵形,近无毛;花瓣淡紫色,长约7-12mm;花丝基部扩大部分具缘毛。蒴果有毛,长1.2-2cm。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 生于山坡、草地、田埂、路边及村庄住宅附近。[br]2.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边和树林下。[br]3.生于河岸、湿地、山林下、林旁、路边及山地。[br]4.生于潮湿山坡、路旁、田野、杂草丛中。[br]5. 生于草甸、林缘、灌丛间。[br]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云南西部、西藏等地。[br]2.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br]3.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br]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各地。[br]5.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湿。喜阳光充足。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栽种为宜。[br]栽培技术 用分根繁殖。冬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老根,分切数块,每块具有芽。按行株距25cm×25cm开穴,每穴栽种1块,覆土压实,浇水。[br]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中耕除草、追施人粪尿,冬季倒苗后,清除枯株残叶,培土,施厩肥、堆肥等。
性状
性状鉴别 (1)牻牛儿苗全株被白色柔毛。茎类圆形,长30-50cm或更长,直径1-7mm,表面灰绿色带带紫色,有分枝,节明显而稍膨大,具纵沟及稀疏茸毛,质脆折断后纤维性。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完整者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线形,全缘或具1-3粗齿。蒴果长椭圆形,长约4cm,宿存花柱长2.5-3cm,形似鹳喙,成熟时5裂,向上卷曲呈螺旋。气微,味淡。[br](2)老鹳草茎较细,直径1-3mm,具纵沟,表面微紫色或灰褐色,有倒伏毛。叶肾状三角形,3-5深裂,裂片近菱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具伏毛。葫果长约2cm,宿存花柱长1-2cm,成熟时5裂,向上卷曲呈伞形。(3)西伯利亚老鹳草茎多分枝,略有倒生毛。叶肾状五角形,掌状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羽状深裂或齿状深缺刻,有毛。蒴果长1.5-2cm,宿存花柱成熟时5裂,向上卷曲呈伞形。(4)尼泊尔老鹳草茎直径l-3mm,表面灰绿色或紫红色,有纵沟及稀疏毛。叶肾状五角形,掌状3-5深裂,边缘有缺刻,被毛。蒴果长约1.7cm,宿存花柱熟时5裂,向上反卷。(5)块根老鹳草根茎短,下部簇生近纺锤形的粗根。茎常二歧分枝,近无毛。叶肾状圆形,掌状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不规则羽状分裂。蒴果长1.2-2cm,余同上种。均以色深绿、花果多者为佳。[br]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l)牻牛儿苗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与毛基相连的表皮细胞具角质纹理。非腺毛较多,单细胞,长76-612μm,直径约22μm,壁具细小疣状突起。腺毛头部单细胞,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13-16μm;柄部1-4细胞,基部细胞常较长。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4-6个。叶肉中草酸钙簇晶较多,也有圆簇状结晶,直径11-34μm。(2)老鹳草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有时呈连珠状增厚。非腺毛多为单细胞,少数为2-3细胞,长65-450μm,直径13-25μm,壁具疣状突起。腺毛多见,头部单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9-20μm;柄部1-3细胞。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4-6个。草酸钙簇晶圆簇状,直径7-30μm。
化学成分
1.牻牛儿苗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geraniol),又含槲皮素(quercetin)及其他色素。[br]2.老鹳草全草含老鹳草鞣质(geraniin)2.2%,干叶含老鹳草鞣质9.5%,金丝挑甙(hyperin)0.21%。[br]3.西伯利亚老鹳草全草含青蟹肌醇(scyllo-inositol,scyllitol),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原地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山柰酚-7-a-L-鼠李精甙(kaempferol-7-a-L-rhamnoside),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山柰酚-3,7-a-L-二鼠李糖甙即山柰甙(kaempferol-3,7-a-L-dirhamnoside,kaempferitrin),短叶老鹳草素(brevifolin)及鞣云实精(cori-lagin)及一种新成分短叶老鹳草酸乙酯(ethyl brevifolincarboxylate)。[br]4.尼泊尔老鹳草全草含老鹳草鞣质,另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和山奈甙,新鲜叶富含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
药理作用
1.牻牛儿苗:1.1.抗菌作用:全草煎剂在试管内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B一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酸对其抑菌有一定影响。[br]1.2.抗病毒作用:全草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一1株和副流感病毒I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用血球凝集试验);其叶和茎均对前者作用较强,根部作用较弱;所含鞣酸对其抗病毒作用影响不大。通过鸡胚对流感病毒抑制的筛选试验,老鹳草有一定抑制作用。[br]2.尼泊尔老鹳草:2.1.抗菌作用:因含鞣质,故在体外(平碟法)试验中,25%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着的抑菌作用,但对大肠杆菌较差,对绿脓杆菌则几乎无效。[br]2.2.止泻作用:日本产尼泊尔老鹳草的水溶性提取物,对兔有一定止泻作用。兔空腹服其煎剂或干燥提取物,都能抑制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活动,并促进盲肠的逆蠕动,因而出现止泻作用;但剂量过大,则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而出现泻下作用。故其作用与阿托品是不同的。止泻的有效成分除鞣质外,似尚有能使肠粘膜特别是大肠粘膜收敛的物质。[br]2.3.其它作用:2.3.1.凝血作用:兔口服水提取物,能增加血液凝固,可能与所含鞣质有关(在肠中转变成没食子酸,而后以碱盐的形式被吸收)。镇咳:醇沉煎剂11.6g/kg灌胃,对氨雾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7、20g/kg灌胃,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嗽法有镇咳作用。[br]2.3.2.祛痰:醇沉煎剂30、50g/kg灌胃,对小鼠酚红排泌法,无祛痰作用。[br]3.野老鹳草:3.1.抑菌作用: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2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32对福氏痢疾杆菌,1:16对宋氏痢疾杆菌,1:8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br]4.长嘴老鹳草:4.1.抑菌作用:长嘴老鹳草全草煎剂在试管内对人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肺尖球菌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质对其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毒Ⅰ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香叶醇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抱子菌的MIC为0.39ml/ml。[br]4.2.其它作用:4.2.1.驱虫作用:香叶醇有驱鼠蛔虫作用;4.2.2.对胃肠道作用: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大鼠po,能抑制胃肠运动,但对大肠运动影响不大。[br]4.2.3.泻下作用:接近致死量时有泻下作用。[br]4.2.4.利尿作用:小剂量po对大鼠有轻度利尿作用。
毒性
醇沉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99.02±7.66g/kg。香叶醇大鼠poLD50为4.8g/kg,兔iv为50mg/kg。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于水浴上温浸30min,滤过,滤液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许,老鹳草溶液变成红棕色至红色,而牻牛儿苗为微红色。(检查黄酮)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用水洗净,捞出,切段,晒干。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归经
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清热利湿。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br]2.《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3.《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br]4.《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br]5.《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

《中国药典》

拼音
Lǎo Guàn Cǎo
英文名
HERBA ERODII/HERBA GERANII
别名
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
来源
本品为牻牛儿苗科植物[b]牻牛儿苗[/b]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 、[b]老鹳草[/b]Geranium Wilfordii Maxim.或[b]野老鹳草[/b]Geranium carolinianum L. 的干燥[b]地上部分[/b],前者习称“长嘴老鹳草”,后两者习称“短嘴老鹳草”,夏、秋二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捆成把,晒干。
性状
长嘴老鹳草:茎长30~50cm,直径0.3~0.7cm,多分枝,节膨大。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有纵沟纹及稀疏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有的中空。叶对生,具细长叶柄;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完整者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线形。果实长圆形,长0.5~1cm。宿存花柱长2.5~4cm,形似鹳喙,有的裂成5瓣,呈螺旋形卷曲。无臭,味淡。 短嘴老鹳草:茎较细,略短。叶片圆形,3或5深裂,裂片较宽,边缘具缺刻。果实球形,长0.3~0.5cm。花柱长1~1.5cm,有的5裂向上卷曲呈伞形。 野老鹳草:叶片掌状5~7深裂,裂片条形,每裂片又3~5深裂。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略洗,切段,晒干。
性味
辛、苦,平。
归经
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止泻利。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辞典》

出处
《纲目拾遗》
拼音
Lǎo Guàn Cǎo
别名
五叶草、老官草(《滇南本草》),五瓣花、老贯草(《滇南本草图谱》),天罡草(《分类草药性》),五叶联、生扯拢、破铜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老鸹筋(《东北资源植物手册》),贯筋(《新疆药材》),五齿耙、老鸹嘴(《河北药材》),鹌子嘴(《山东中药》)。
来源
为槐牛儿苗科植物[b]牻牛儿苗[/b]或[b]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鹤草[/b]及[b]野老鹳草[/b]、块根者鹳草等[b]带有果实的全草[/b]。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除去泥土杂质,晒干。
原形态
①牻牛儿苗(《救荒本草》),又名:斗牛儿(《救荒本草》),牵巴巴(《植物名实图考》),太阳花、狼巴巴草、土列列。 一年生草本,长1~1.5米。茎纤弱,平铺或斜上,淡紫红色,具钝棱,有白色开展长毛,节明显。叶对生;2回羽状全裂,裂片5~9,基部下延,再成羽状分裂,全叶长4~5厘米,宽几相等,小裂片狭长不整齐,具缺刻状长齿,上面近于无毛,下面沿叶脉有软毛;基生叶的柄长达10余厘米,茎生叶的柄较短,均被白色长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达1厘米,质薄有毛。花2~5朵成伞形排列,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6~10厘米,被白手;总苞6~7片,披针形,具缘毛;小花梗长2~3厘米,被毛:花径约1厘米;花萼5,卵状椭圆形,先端具长芒,背面被白色长毛;花瓣5,蓝紫色,倒卵形;雄蕊10,外轮5枚无药,内轮5枚具黄色花药,花丝下部膨大,蜜腺5,显著;花柱5,均密被短柔毛。蒴果,先端长喙状,长约3~5厘米,5室,每室具种子1粒,熟时5果瓣与中柱分离,果瓣的喙部螺旋状卷曲,内侧被白毛。种子长倒卵圆锥形,褐色,长2~2.5毫米。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 ②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高35~80厘米。茎伏卧或略倾斜,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5~4厘米,具平伏卷曲的柔毛,叶片3~5深裂,近五角形,基部略呈心形,裂片近菱形,先端钝或突尖,边缘具整齐的锯齿,上面绿色,具伏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被柔毛。花小,径约1厘米,每1花梗2朵,腋生,花梗细长;花萼5,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疏生长柔毛,先端有芒;花瓣5,倒卵形,白色或淡红色,具深红色纵脉;雄蕊10,全具花药:花柱5裂,延长并与果柄连合成喙。蒴果先端长喙状,成熟时裂开,喙部由下而上卷曲。种子长圆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③尼泊尔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形态与上种相近,但植物较矮小,高30~45厘米,逆生平伏毛。叶3~5深裂,裂片小,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钝尖,缘具不整齐粗齿。花径约1厘米,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于山野草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④西伯利亚老鹳草又名:鼠掌草。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升,全体被柔毛。叶通常5深裂,裂片菱状披针形,或近披针形,再2~3中裂,先端钝尖,边缘具不整齐锯齿。花径约0.7~0.8厘米,淡红色或近白色,每花梗着生1花,花瓣具紫色网纹。花期7~9月。果期10月。 分布我国东北、新疆等地。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野老鹳草(江苏、浙江)、块根老鹳草及其变种高山块根老鹤草(东北、西北及四川)等的全草亦同等入药。
性状
老鹤草的药材商品,主要可分为长嘴老鹳草和短嘴老鹤草两类,以长嘴老鹳草应用较广。 ①长嘴老鹳草 为植物牻牛儿苗的干燥全草。多数不带根,长30~50厘米,或已截成长6~8厘米的小段。茎粗2~5毫米,节明显膨大,节间长5~12厘米,多分枝,表面灰绿色,基部或带紫红色,有纵纹,并被稀疏的白毛,质较坚脆,折断时粗纤维性,有空心。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润湿展平后,可见为羽状深裂,裂片很细。果实长圆形,长约6~10毫米,深黄棕色或暗紫色,有宿存的长花柱,通称"长嘴",嘴长2.5~4厘米;成熟后5裂,各与1枚种子相连,并向外反卷或卷曲成螺旋形。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 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此外,河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亦产。 ②短嘴老鹳草 为植物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鹳草等的干燥全草。茎较纤细,长约30厘米,直径约1~2毫米。节间短,多在5厘米以下。叶片裂片较宽。果实较小,花长3~5毫米,嘴长1~1.5厘米。其余与长嘴老鹳草同。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 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此外,东北及新疆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
牻牛儿苗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又含槲皮素及其他色素。 日本产的尼泊尔老鹳草全草含有鞣质、没食子酸、琥珀酸、槲皮素及其甙类等。其叶中含鞣质最多,且其鞣质的含量能随季节变化,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间含量最低,而后逐渐加多,至6~8月间含量最高。叶中尚分离出山柰甙。
药理作用
①牻牛儿苗 ㈠抗菌作用:全草煎剂在试管内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酸对其抑菌有一定影响。㈡抗病毒作用:全草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毒I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用血球凝集试验);其叶和茎均对前者作用较强,根部作用较弱;所含鞣酸对其抗病毒作用影响不大。通过鸡胚对流感病毒抑制的筛选试验,老鹳草有一定抑制作用。 ②尼泊尔老鹳草 ㈠抗菌作用:因含鞣质,故在体外(平碟法)试验中,25%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但对大肠杆菌较差,对绿脓杆菌则几乎无效。㈡止泻作用:日本产尼泊尔老鹳草的水溶性提取物,对兔有一定止泻作用。兔空腹服其煎剂或干燥提取物,都能抑制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活动,并促进盲肠的逆蠕动,因而出现止泻作用;但剂量过大,则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而出现泻下作用。故其作用与阿托品是不同的。止泻的有效成分除鞣质外,似尚有能使肠粘膜特别是大肠粘膜收敛的物质。㈢其它作用:兔口服水提取物,能增加血液凝固,可能与所含鞣质有关(在肠中转变成没食子酸,而后以碱盐的形式被吸收)。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用水洗净,捞出,切段,晒干。
性味
苦辛,平。 ①《救荒本草》:"味微苦。" ②《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治风湿疼痛,拘挛麻木,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①《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 ②《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 ③《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 ⑤《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浸酒或熬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复方
①治筋骨瘫痪:老鹳草、筋骨草、舒筋草,炖肉服。(《四川㈡,药志》) ②治筋骨疼痛,通行经络,去诸风:新鲜老鹳草洗净,置一百斤于铜锅内,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再将滤液浓缩至约三十斤,加饮用酒五两,煮十分钟,最后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匀,煮二十分钟,待冷装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老鹳草膏) ③治腰扭伤:老鹳草根一两,苏木五钱,煎汤,血余炭三钱冲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急慢性肠炎下痢:牻牛儿苗六钱,红枣四枚。煎浓汤,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⑤治肠炎,痢疾:老鹳草一两,凤尾草一两,煎成9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连服一至二剂。(《浙江省中草药抗菌消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⑥治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胀腰痛,不能受胎:五叶草五钱,川芎二钱,大蓟二钱,白芷二钱。水酒各一钟,合煎,临卧服,服后避风。(《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
①治疗泡疹性角膜炎 用西伯利亚老鹳草制成20%眼药水,每小时滴眼1次,同时用1%阿托品散瞳。临床观察盘状角膜炎相混合型角膜炎25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浅层点状及树枝状角膜炎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用药后可减少角膜基质层炎症浸润,加速愈合。 ②治疗肠道感染 ㈠用野老鹤草制成100%煎剂,每次40毫升,日服2~3次;或用老鹳草2~3两,每日煎服1剂。治疗急慢性菌痢、急慢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114例,结果痊愈84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1.22%。大多数病人服药后2~3天,症状好转或消失㈡用老鹳草1两,水煎2次,3次分服,4~6日为一疗程;治疗痢疾带菌者及慢性菌痢共13例,经一个疗程后,大便复查皆为阴性,症状消失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