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花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
Fó Dù Huā
英文名
Herb of Chien Briggsia
别名
华东佛、肚苣苔、岩青菜、石燕三七、金丝草、虎皮、岩白菜、小荷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浙皖粗筒苣苔的根或全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iggsia chingii Chun.[b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浙皖粗筒苣苔 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叶柄长1.2-4cm,被犭色绵毛;叶片椭圆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4-10cm,宽2-2.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有锯齿,上面密被短柔毛,下面沿叶脉密被锈色绵毛,其余部分疏生短柔毛。花葶2-4条,高10-16cm;聚伞花序1-2次分枝,每花序具1-5花;花序梗长11-17cm,疏被锈色绵毛;苞片2,狭倒卵形至线状披针形,被毛;花萼长约1cm,5裂至基部,外面密被锈色绵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cm,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具紫色斑点,下方肿胀,上唇2裂,裂片圆形,下唇3裂,裂片长圆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花盘环状;子房狭线形,长约9mm,花柱短,被微柔毛。蒴果倒披针形,长4.5-7cm,先端具短尖头。种子多数,细小,表面光滑。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潮湿岩石上及草丛中。[br]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及江西。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活血消痈。主感冒头痛;劳伤;筋骨酸痛;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取汁敷。
《*辞典》
出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
Fó Dù Huā
别名
岩白菜,虎皮、小荷草。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b]佛肚花[/b]的[b]全草[/b]或[b]根[/b]。夏、秋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平展贴生于岩面上;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上面密被白色柔毛,下面脉上密被黄褐色绒毛,网咏明显,边缘有不整齐钝齿。花梗从叶丛中抽出,长12~15厘米,顶端常有叶状苞片5,其上有数花呈伞状;萼5裂,卵形,顶端急尖,边缘疏生锯齿;花冠淡红紫色,5裂,2唇形,裂瓣顶端钝圆;雄蕊4,内藏;花盘明显,圆柱形;子房上位。长蒴果熟时5瓣裂。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于潮湿的山坡林下裸岩上和阴湿的峭壁上。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活血,消肿毒。
复方
①治痈、无名肿毒:鲜佛肚花捣烂外敷。
②治劳损、筋骨酸痛:佛肚花根四至五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③治外耳道渗出性湿疹:鲜佛肚花全草捣烂,取汁滴敷患处。
④治小儿惊风、感冒头痛:佛肚花全草四至五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