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中华本草》
出处
本品入药始载于《百草镜》。[br]1.《群芳谱》云:“性好阴,色苍翠可爱,细叶柔茎,重重碎蹩,俨若翠钿。其根遇土便生,见日则消,栽于虎刺、芭蕉、秋海棠下极佳。”2.《纲目拾遗》谓:“其草独茎成瓣,细叶攒簇,叶上有翠斑。”3.《植物名实图考》亦云:“翠云草生山石间,绿茎小叶,青翠可爱。《群芳谱》录之,人多种于石供及阴湿地为玩,江西土医谓之龙须,滇南谓之剑柏,皆云能舒筋活络。”综上所述,并据《植物名实
拼音
Cuì Yún Cǎo
别名
金鸡独立草、翠翎草、矮脚凤毛、孔雀花、翠羽草、神锦花、鹤翎草、凤尾草、开屏凤毛、龙须、剑柏、岩萍、地柏叶、百脚草、假岩柏、藤扁柏、白鸡毛、水松、拦路枝、蓝地柏、止血草、白鸡爪、龙鳞草、金扁柏、龙柏草、细风藤、金猫草、生扯拢、虱子草、蜂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全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uncinata(Desv.)Spring[Lycopodium uncinatum Desv.][b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茎伏地蔓生,长30-60cm,有细纵沟,侧枝疏生并多次分叉,分枝处常生不定根。叶二型,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侧叶卵形,长2-2.5mm,宽1-1.2mm,基部偏斜心形,先端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中叶质薄,斜卵状披针形,长1.5-1.8mm,宽0.6-0.8mm,基部偏斜心形,淡绿色,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嫩叶上面呈翠蓝色。孢子囊穗四棱形,单生于小枝顶端,长0.5-2cm;孢子叶卵圆状三角形,长约2mm,宽约0.8mm,先端长渐尖,龙骨状,4列覆瓦状排列。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极少,生在囊穗基部,小孢子囊生在囊穗基部以上;孢子二型。孢子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或溪边阴湿处以及岩洞石缝内。[br]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化学成分
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药理作用
100%翠云草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淡;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筋骨痹痛;吐血;咳血;便血;外伤出血;痔漏;烫火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晒干或炒炭存性,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复方
本品青绿苍翠,重重碎蹙,或匍匐在地,或倒悬山石,俨若翠钿云翘,故名翠云草。又若翠色鸟羽,故名翠羽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Cuì Yún Cǎo
别名
剑柏、蓝地柏、地柏叶、伸脚草、绿绒草、烂皮蛇
来源
卷柏科卷柏属植物[b]翠云草[/b]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以[b]全草[/b]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止咳。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风湿关节痛,肺结核咯血;外用治疖肿,烧烫伤,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或全草晒干研粉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