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红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
Biàn Shān Hónɡ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Oxyspora
别名
暴牙郎、秤杆菜、大坛子根、大叶朝天罐、酒瓶果、小煨罐、野楷杷、满山红、三叶藤、映山红、秤杆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全株或根。[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yspora paniculata DC.[Arhtrostemma paniculatum D. Don][b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根全年可采挖,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m。茎四棱形或钝四棱形,幼时被糠秕状星状毛及具微柔毛的疏刚毛。叶对生;叶柄长1-7.5cm,有槽,密被糠秕状星状毛,槽内被具微柔毛的刚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狭椭圆状卵形或近椭圆形,长12-24cm,宽4.6-11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具不整齐小齿,叶面被糠秕状鳞片或无,背面通常仅脉上被糠秕状星状毛;基出脉7。聚伞花花序组成圆密被星状毛,狭漏斗形,具钝四棱,有纵脉8条,裂片扁三角状卵形;花瓣红以至粉红色,或深玫瑰红以,卵形,长约7mm,于右上角突出1小片;雄蕊4长4短,长者紫色,药隔隆起而不伸长,短者黄色,药隔隆起,基部伸长成短距;子房下位,4室,无毛。蒴果倒卵形,长约8mm,直径约6mm,宿存萼较果长,漏斗形。花期7-10月,果期1-5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地海拔500-1900m的山谷密林下,阴湿处或溪边,以及山坡疏林下、灌丛中。[br]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湿热泻痢;吐血;尿血;月经过多;产后红崩;带下;疮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痢疾:遍山红根或叶一两。煎水服。 ②治腹泻:遍山红全草一两。煎水服。 ③治疔疮:遍山红嫩叶捣碎敷患处;并用根一两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毒。[br]2.《广西药植名录》:治疥疮,毒疮。

《*辞典》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
Biàn Shān Hónɡ
别名
暴牙郎、秤杆菜(《贵州民间药物》),满山红、三叶藤(《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b]尖子木[/b]的[b]全株[/b]或[b]根[/b]。夏、秋采收。
原形态
灌木,高0.6~1.7米。小枝、花序及叶背脉上初时均被褐色星状毛,后脱落。叶对生,卵状长椭圆形,长10~21厘米,宽4~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主脉5~7条,脉间有无数平行细脉;具长柄,在上方花序下的一对叶无柄。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花瓣均紫红色;萼筒状,被星状毛,先端具4齿;花瓣4,倒卵形,先端渐尖;雄蕊8,4枚较长,花药S形,紫色,4枚较短,花药直伸,黄色;子房下位,4室,花柱S形。蒴果纺锤形,室背开裂,有8肋。种子多数,镰形。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丛林。分布我国西南部。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甘微涩。"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毒。"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疥疮,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痢疾:遍山红根或叶一两。煎水服。 ②治腹泻:遍山红全草一两。煎水服。 ③治疔疮:遍山红嫩叶捣碎敷患处;并用根一两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