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
□
〔《灵》〕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寒热病篇王海藏云∶脑须鬓颐四处亦为痈疽必死之处。)
□
〔涓〕不可患痈疽者七处∶眼后虚处,颐接骨处,阴根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耳门前后车骨接处,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颔骨下近耳后虚处,鼻骨中,并能害人。但以诸法疗之,或有得瘥,唯眼后虚处最险。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及脑疽、脑铄,并在大椎骨上。入发际生脑痈,皮起易得破穴,急破急出脓,不害。脑疽皮浓难得破穴,须急发内毒,使破穴方可。
脑铄一处,初起如横木掘,上起顶门,下止大椎。发肿如火烧,其色青黑如靴皮,大硬不见脓,即损外皮,如犬咬去肉之迹,难愈。(铄,式约切。)
左右鬓两处痈疽疖,初起如虫咬,瘾疹痛肿,不赤红,难见脓汁,是为鬓发,此亦危笃之患,既损破多为漏疮。
左右发际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此疾妇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风湿上攻发际,亦宜出脓无伤。
左额右额发赤疽,不拘大小,状如桃李,急宜药贴破,见脓无害。右额角一处,发毒疽及恶疖,为近太阳穴,如肿满太阳,即成虚损,为近穴而难消,不可破。如破后,伤外风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药溃脓,后速敛合疮口。如经冬月,即成冷疮,缘此处近太阳穴,上至额角,都为险处。
左右太阳穴或发疽疖及痈,五七日不溃,毒瓦斯流入眼眶攻眼,眼舍不开,用药贴破。
破后慎外风水,所入即损其睛,疰损眼睑而成大疾。
左右眉棱两处发为发眉,不拘在头尾,宜虑未穴已前攻击。在眉头,即攻入眼损睛。在眉后,即攻入太阳。并宜戒慎。
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多因摘髭外入风而结,攻作不常,寒热相并,此亦害人。
下颐一处,发为发颐,肥人多有,此疾恐手搔伤而发肿。
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处肿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
垂臂两处发接骨下,臂肘上,起如鸡鸭卵大,皆由荣卫不调所为也。喜患实处而不透内,亦宜急消,或发穴早疗。
两臂肘起,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发痈疖。此处虽实,奈连大小筋骨,举动不便,垂手多堕疼,如脓深沉彻骨,即伤筋脉,拳缩不舒,搐撮宜急,以缓慢筋脉药饵治之。
两手背发痈疽,初生如水刺无头脑,顽然满手背肿满,后聚毒成疮,深入至骨,而为发手背,此属五种,皆发毒之类也。
两肋起疽,名为发肋。初肿盛,至十数日不穴攻,即肿大如杯碗,高如 背,痛彻内肠绞刺,左边患应右边痛,右边患应左边痛。唯有此处多是内毒,却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针刺出脓血,则免内攻伤内矣。
三里两处起痈疽,初发如牛眼睛青黑,便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脓,肿攻膀肚连腿里,拘急冷疼,此因伤筋气劳力所成,宜用汤药注射,去其外毒,自平息矣。
两脚接骨近上膀肚下一处,起丹疽如胡桃大,硬如物打 之状,不苦疼,但肿急胀。虑其损筋,亦须早出脓毒,可保平安矣。
两脚心发彻骨者,不治。如脚心微皮破,不至深发,脓不多者,可治。痈发虽重,不至损人,但世人不晓医治,自至危殆耳。
上焦发痈为阳,是壅塞实候,宜解利温凉汤药,去其积热上攻,外即贴消毒逼肿药。如已结定,即用发穴药,候穴破出其脓毒,肿平方贴生肉等药,然后敛合疮口。亦虑外伤风水,勿食发风热酱面毒物等,忌房事。
中焦发痈,至腰上一节前后心不定所在,皆是涩滞候,亦乘虚而作。不拘大小,前起心鸠尾者,最要紧,近两腋是虚处,两胁肋下至脐上及脐下两傍一二寸发痈,填气伏硬难溃脓,为此等处偏难发穴,穴后难合疮口,并须先用暖内药服后用热药贴令软和,慢慢破穴,不得急破,急破即朝夕出脓不住,缓慢破穴即一顿出脓,易为将息。后心者,唯有十一椎脾俞下,十四椎上为肾俞,肾俞下为腰俞,两处起痈者,防毒瓦斯内攻,为此处皆是至虚处,凡有痈起,先须补内气令实,方可放破。内气实,则不内攻,且易得溃。唯腰俞两处,多成漏疾,预防节欲,则免矣。
下焦发为流注虚损候。前阴股两处起如鸡卵大,长横折内,初起肿核结块,后四畔浮肿,相并伏硬,色青黑。先用和平内药,服三五日,后用发穴散,及罨药令软即穴。穴后其疮口即随折子内作长疮,疮口破,宜急用抽毒膏出脓,脓尽,便贴合疮口药。为此处无肉可坏,更不须长肉也。
腿 两处起为便毒。胯下两臀尖下,大道前(谷道)小道后(水道)成悬痈,皆是虚极人患此。痈近谷道左右亦名痔痈。宜急补脾脏,及发处贴药,即用发穴散,破后用抽脓膏,脓尽用合疮口散合之,慎勿过冬,即成冷漏难治。
垂珠左右两处起痈,为骗马坠。初起大小不定,此处微实,皮肉薄,纹紧,口亦难合。
疮初起宜以消散药,贴令内消。此处亦易成漏疮,唯宜消散之,硬即恐缓慢难为功矣。又云∶交HT一处,近棱在线,亦为骗马坠,防漏。(骗,匹扇切,俗名跨马痈是也。)
两曲 膀肚下,内外两踝前有廉刃,两边为里外廉,上结痈肿。此处近骨,难瘥。宜用收毒散外贴四畔,中心即用活血肉药贴,无害。
下至两脚心发痈疖,沉深不治。如微似皮薄易破者,犹可也。凡有痈肿,皆属六腑有疾。
□
〔《灵》〕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痈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俱出痈疽篇,下同。)
□
〔涓〕百脉疽,肿起环颈项疼痛,身体大热,不敢动止, 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骇,上气咳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十五日可刺导引,不刺导引见血八十日必死。土龙疽发背,起胃俞及肾俞,大发寒热十数日,大汗展颈,引身尽热如沸。不穴,二十日死。九日可刺,不刺其上下亦黑,若脓青黑者死,血脓者不死。
□
〔《灵》〕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
〔涓〕赤色疽,发头额以脑前并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赤血。七日未有脓不可治。(不穴者,不作穴而东攻西击也。)杼疽发鬓须及两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脓色黑如豆豉,或见血者死。黑疽发大椎骨上,连两夹脊上。七日可刺导引,为痈疽出脓,不可止吐碎骨。身痒后痛者,此故伤寒气入脏腑,发为食疽也。九日可刺导引之。不刺不导引,十一日死。
□
〔《灵》〕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 之。(痈疽篇此当入痈。)
□
〔涓〕丁疽发两肩,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发成疔疽。五日肿大,令人口噤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陈干疽,肿发起两肩及两大臂连胛骨,二七日痛不息,亦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无血者死。
□
〔《灵》〕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
〔涓〕内疚疽发两腋下及臂,并两手掌中,振寒热而嗌干,饮多即呕,烦心 ,脉盛。六七八日诊如此,可汗,不汗死。
□
〔《灵》〕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栝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十岁死,死后出脓。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菱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疵,疾HT 盗切。《甲乙经》于赤少豆下作治之锉菱草、赤松根各一升。)
□
〔涓〕使荧疽肿起,发肋及两肩肘头,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发赤白相间,脓多可治,全无赤白者不治。蜂疽发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络俞。若肩髁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脓清者不治。特疽发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红赤,内隐起如椒子者死。阴阳二气疽,广阔满背,或大或小不常,肿热胀大。十日,可刺导引出脓,不拘深浅多少,发渴体倦。十日外不见脓,不治。筋疽发夹脊两边大筋上,其色苍。八日,可刺。有痈在肥肠中,九十日死。
冲疽发小腹疼痛而振寒热,四日 ,五日变色,可刺。不刺即导引出脓毒。不治,五十余日死。
□
〔《灵》〕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治见经虚条。)
□
〔涓〕涌泉疽,肿起发太阴,如伏鼠。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发清脓,赤黑者死,白者可治。(太阴,尻尾前是也。)
□
〔《灵》〕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色,痈肿内薄于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股胫,刘涓子作股阳。)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死。
□
〔涓〕阴疽,发腿髀及阴股。始发腰强,数饮不能多,七日发坚肿胀恶疼,心烦躁,死不治。
□
〔《灵》〕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坚如石者,用生樟陆根擦之则效。)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阳谓诸节之背,阴谓诸节之 间。刘涓子云∶应者,内发透外也。)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去之。其状黑者不可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
□
〔涓〕 敦疽发两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可刺,其色发黑痈者不堪,未过节者可治。阳疽起足跗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发赤白脓血不多,其疮上痒及赤黑者死。禽疽,始发者如疹数十处,如拳打之状,发寒齿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导引脓出即愈。衡疽发如肿,或时复往来,可要其所刺之,导引脓出即愈。
□
〔丹〕[b]琥珀膏[/b]
归须 川芎 黄 梢 蜂房 细辛 皂角 升麻 甘草梢 蓖麻子 木鳖子 芍药 白蔹 独活 川椒 本 防风梢 枸杞子 菖蒲 降真香 官桂 栝蒌 苏木 白芷 杏仁 黄连 槐枝(以上各一两) 琥珀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云母石 乳香 雄黄 朱砂 安息香 甘松(以上各二钱半) 轻粉 麝香(各一钱) 发灰(五钱) 白矾(枯,一两,以上十六味为极细末) 羊肾脂(四两) 蟾酥(二两) 香油(四斤) 黄丹
上先以前二十六味锉,槌碎,用水五升,文武火熬至二升半,去渣。再用水五升,又熬至二升半,去渣,与前汁一处慢火煎,用槐枝不住手搅成膏,用瓷器盛,顿起。将后琥珀等十六味研为极细末,用纸包起,于前膏内,下净羊脂四两,真酥二两,同膏入香油内搅令匀,以文武火熬膏内水尽,用纸捻点油烧不爆为度渐入黄丹,以二两五钱重为一次,仍用槐枝不住手搅,滴水中不散,软硬得所。如软添黄丹,如硬添油,再上火熬。却入前药细末五两,微煎数沸,用瓷器盛贮。如用,于纸上摊之,量疮口大小。专治五发恶疮、疔肿、瘰 ,远年冷疳、痔漏、一切无名恶疮、蛇伤、蝎啮、犬咬,并皆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