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泄泻者.胃与大肠之病也.此因饮食不调.脾胃不能运化.小水并于大肠.故令作泻.脉来沉滑.腹中作痛.宜用胃苓汤加减.以其积滞在胃.气不宣通.稀粪旁流故也.若久泻不止.脉沉细缓.按之无力者.是为脾虚.宜用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之类.甚则用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此不易之法也.但泄泻之病.虚寒者固有.而虚热者亦多.如下多亡阴.津液不足.脉来细数无力.甘温毫不可投.宜用脾肾双补汤.此外又有数症.条分缕析.治之方不误耳.积泻者.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泻去稍宽.偶然而起者.谓之食泻.法当消食分利.若不时举发.定因脾土虚弱.不能运化.以致食停作泻.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补用温.世人概言脾泻.骤用温补者非也.大约脉实有力.宜用胃苓汤.脉细无力.宜用半消半补(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裹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滑有热者.宜用枳朴柴陈汤.脉来弦细无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汤.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此因湿在肠胃之中.火在肠胃之外.宜用清热柴苓汤.甚则完谷不化者.火性急速.不及传化故也.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若久泻之后.脉细皮寒.病涉大虚.宜于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笃难医.至于完谷不化.初起犹为胃寒.治之可愈.久则胃气已绝.断主于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辨证精详)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分别阴阳不紊)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宜用清金润燥汤.润肺兼润其肠.则泄泻自止.若误认脾虚.而用温补.非徒无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详之.又有脱泻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所以平人时泄黄水.即是脾坏之候.皆主于死.不易治也. [b]加减胃苓汤[/b]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楂 桔梗 平胃而用苍术.取其雄壮上行.发越脾气.脾气一行.则郁结自开.若单用沉降之药.胃反不能开也.但脉来沉缓者可用.滑数者勿与.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于猪苓虽能渗湿.脾湿不甚者.服之必伤肾水.不可轻用.若两肋作胀.因于气郁者.宜加香附青皮之类. [b]健脾丸[/b] 人参(二两) 白术(三两) 白茯(二两) 甘草(一两) 山药(二两) 扁豆(三两) 芡实(三两) 莲肉(二两) 泽泻(一两) 陈皮(一两) 山楂(三两) [b]参苓白术散[/b]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扁豆 苡仁 桔梗 砂仁 莲肉 [b]脾肾双补汤[/b] 人参 山药 扁豆 车前子 白茯 白芍 萎蕤 菟丝子 杜仲 山萸 白蔻 石斛 [b]枳朴柴陈汤[/b]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浓朴 赤芍 [b]香砂六君子汤[/b]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陈皮 半夏 砂仁 藿香 香附 [b]清热柴苓汤[/b]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栀 赤芍 [b]香砂理中汤[/b]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香附 砂仁 藿香 滞多加浓朴. [b]分消饮[/b] 羌活 白芷 柴胡 川芎 枳壳 山楂 陈皮 猪苓 泽泻 热盛加山栀黄芩. [b]消肿健脾汤[/b]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车前子 泽泻 浓朴 苡仁 炮姜 附子 陈皮 山药 凡久泻脾虚.以及发肿.俱宜用此. [b]清金润燥汤[/b] 沙参 萎蕤 苡仁 山药 石斛 黄芩 白芍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陈皮 芡实 [b]八仙糕[/b](痢后调理脾胃良方) 白术(四两) 白茯(四两) 山药(八两) 扁豆(八两) 芡实(八两) 莲肉(八两) 苡仁(四两) 老米粉(二斤) 白糖(二斤) [b]四神丸[/b] 肉果(二两煨熟去油) 补骨脂(四两) 五味(一两) 吴茱萸(水浸炒一两) [b]姜煮红枣为丸[/b](补命火益脾肾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