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论

所以中医《内经》有曰:“春三月此为发陈……,逆之则奉长着少,夏为寒变。夏三月此为蕃秀……,逆之则奉收者少。秋三月则为容平……,逆之则奉藏着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奉生者少。” 又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上,故不下也。云雾不精,故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云云。 发陈者,去年秋收冬藏陈旧的阳气,今年春时由地下的水中而发生于地面,万物发生也。逆了春气,便少了夏气之根,故夏病寒也。蕃秀者,发生于地面的阳热,夏时盛长于地面之上,万物蕃盛而秀实也。逆了夏气,便少了秋气之根也。容平者,夏时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秋时大气,压力增加,将地面上极多的阳热,收容于地面之下,地面上下阳热平匀均也。逆了秋气,则冬气无根,冬气阳少,故病重也。闭藏者,此收容于地下之阳热,愈收愈深。入冬以后,此阳热即藏于地下之水中。闭固不泄,以为来年春夏生长之根也。逆了冬气,则春气无根也。但是水之能藏阳热,全赖冬令寒冷。若冬时不寒,封藏无力,水中所藏的阳热,散漫消亡。则地面之下,无藏德上升于天。天空之间,即无雨露下降于地。天气本来清净光明,无雨露无云雾。雨露云雾皆地下水中所藏的阳热上升成的。上升下降的交通停息,成了无中气的表现。中气乃万物的生命,今造化无中气以施于万物。极有名之大木,必多枯死,而况人乎。读《内经》需择其事实上有理由者读之,《四气调神论》之类是也。内经非一人手笔,所以有合理处,有不合理处。 《内经》又曰:“夫虚者气出也,夫实者气入也。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地下水中所藏的阳气,升出地面之上,地面之下阳气减少。造化个体与人身个体皆以中下为本。今中下阳气外出,故曰虚也。秋冬之时,地面之上所盛满的阳热,降入于地面之下的水中。阳气入于水中,中下阳足,故曰实也。圣人知春夏阳虚于下,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下的阳气。此时不知保养中下阳气,必不免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诸危险病也。圣人知秋冬阳实于下,阳气是往上浮的,虽实于下,仍易浮动上来。必须阴气充足,方能将阳降而藏于水气之中。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此时不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阴气不足,封藏不住在下的阳气。来年春夏,根本亏伤,必病极危险的温病也。故春夏以寒药治病,伤损下部的阳气,秋冬以热药治病,扰动下部的阳气,多坏。 宇宙大气圆运动的造化个体的力量,地面上得一半,地面下得一半。而根本则在地面下之一半。人之雪兆丰年,不知冬令雪大,次年丰收,乃因雪能封藏地面下的阳气。冬令雪大,地下阳足,岂止次年禾稼结实特多,人身亦加康健也。人知冬令鸣雷,次年不利。不知冬令鸣雷,乃地下封藏的阳气,往外消失。次年由地下生出地上的大气,成了无根的病气。岂知五谷缺收,民病犹不易治。因去年是今年的先天,今年是明年的先天也。 南方的井水,冬至后一日,比冬至前一日,温度减少。冬至阳生,阳生则升,故井水冬至后一日温度,较冬至前一日减少。北方的井水,冬至前一日比较冬至后一日,以致大寒之前,温度并无差别。雪大冰厚,地下水中,封藏气足,阳热不外泄也。所以人在北方居住,则身体健康。移住南方,则觉疲乏。大气中的阳,足与不足之分也。前人谓五月间井内须防有毒,五月不可淘井。因五月间,地面下阳气少,井内阴盛之故。 交秋之后,居住北方,住到春季,始往南方。一到南方,便觉呼吸清快,身体舒适。交秋之后,居住南方,住到春季,始往北方。一到北方,便觉身体疲乏,精神摇动。南方大气秋冬收藏之力量小,北方大气秋冬收藏之力量大。收藏大疏泄亦大,收藏小疏泄亦小。收藏者入也,疏泄者出也。入多出少故健美,入少出多故疲乏也。惟中气充足,身强年壮之人,本身的圆运动健全,不随大气以俱偏者,乃无如是之感觉。若中气不足,与年老之人,无不有如此感觉者。大气有南北之差,所以医药有南北之别也。所以上文研究造化宇宙的个体,重在此生物个体所在地整个的春夏秋冬。不可将南方的春夏,与北方的秋冬作一整个看。亦不可将北方的春夏,与南方的秋冬作一整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