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行发热

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而发热者,称为“经行发热”。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肌体气血营卫失调而致。 一、感受外邪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气血先虚复感外邪,营卫失调,发而为热。 二、阳热内盛 素体阳盛,饮食失节,偏嗜燥烈,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使热伏冲任,随经而发。 三、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血亏,或多产房劳,耗伤肝肾之阴。经期经后,阴血愈虚,阴虚生热,发而为病。 四、脾虚气弱 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使脾不化精,气血亏耗,卫阳不固,发而为热。 五、瘀血阻滞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瘀滞胞中,郁而化热,气血失调,瘀热内郁,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内外虚实之分,当根据发热的性质、时间及舌脉象等情况加以鉴别,分别施以解表调经,补虚泻实等法。 [b]一、外感发热[/b] 「主证」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热恶寒,伴见一组外感风寒⑸之症。 「病机」 风寒侵袭,营卫遏郁。 「治法」 祛风散寒,养血和营。 「方药」 [b]麻黄四物汤[/b](《医宗金鉴》) 麻黄 桂枝 杏仁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甘草 方中麻黄、桂枝解散风寒;杏仁宣肺止咳;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和营;川芎活血调经;甘草和中调药。 若见口干咽痛,舌红,脉浮数者,此为风热之象,方中去麻黄、桂枝,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等辛凉解表之品。 [b]二、阳盛内热[/b]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恶热,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伏冲任,随经外发。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调经。 「方药」 [b]当归六黄汤[/b](《兰室秘藏》)加减。 当归 生地 黄芩 黄柏 黄连 知母 丹皮 地骨皮 本方为当归六黄汤去熟地、黄芪,加知母、丹皮、地骨皮。方中黄柏、黄连、黄芩、知母清热火;生地、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调经。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调经之功。 [b]三、肝肾限虚[/b]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午后潮热,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肝肾阴虚,虚阳外越。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敛阳。 「方药」 [b]两地汤[/b](《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参 白芍 麦冬 地骨皮 阿胶 龟板 鳖甲 本方为两地汤加龟板、鳖甲。 方中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玄参、麦冬滋阴生水;阿胶、白芍养血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诸药合用,具有滋阴养血,清热敛阳之功。 [b]四、脾虚气弱[/b]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发热形寒,自汗,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气血亏耗,卫阳不固。 「治法」 益气养血,甘温除热。 「方药」 [b]补中益气汤[/b](《脾胃论》)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方中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运脾理气;升麻、柴若见头晕眼花,唇舌淡白,心悸失眠者,此为血虚之象,方易[b]归脾汤[/b](《济生方》)加减。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枸杞 首乌 熟地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枸杞、首乌、熟地补养阴血;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运脾理气,使补而不腻。 [b]五、瘀血阻滞[/b]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腹痛,午后及夜间益甚,少腹刺痛,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机」 瘀滞胞中,郁而发热。 「治法」 化瘀清热,调理气血。 「方药」 [b]血府逐瘀汤[/b](《医林改错》)加味。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丹皮 本方为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调经;枳壳、桔梗宣调气机;柴胡疏肝散热;丹皮凉血清热;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化瘀清热,调理气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