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

流涎即流唾液,俗称流口水。 一天(24小时)中,三对唾液腺不断分泌唾液,尤其进食时分泌量增加,帮助食物消化,平时及睡眠时分泌量少一些,分泌的唾液不自觉地流入食管和胃内。 新生儿时期由于唾液腺尚未充分发育,分泌量很少。自5~6个月龄唾液腺开始发育,并增加辅食,长出乳牙,唾液分泌量增加;但口腔容积小,吞咽调节的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出现流口水的现象,尤其在高兴、发笑时往往滴滴流涎。此后流口水的现象,除了2岁以内长出乳牙时可流涎外,很少在正常的情况下流涎。 疾病情况下流涎常见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炎(例如疱疹性口腔炎、鹅口疮)、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少见的如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等。一方面是炎症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其次,由于吞咽时咽部疼痛而不能将唾液下咽。因此,儿童流口水时请家长首先嘱儿童张开口腔,从外向里及两侧仔细观察是否口腔内有疾病。 持久的流口水见于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和脑炎或脑膜炎的后遗症。 不管是暂时或长期流口水,口角周围或下颌的皮肤经常浸渍口水而糜烂,继发细菌感染或局部皮肤发红,形成湿疹。 尤其由脑部疾病引起的,口水难以终止。为此,加强口周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如局部涂一层薄薄的含有抗生素的软膏均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