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亦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临床较多见。
【解剖生理】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于前凸的顶点,是1到5腰椎的活动中心,成为腰部屈伸及旋转活动的枢纽。两侧的横突粗长,2、4次 之,1、5横突最短并向后方倾斜。由于腰3横突最长,承受杠杆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着的韧带、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损伤的机会增多。
腰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粗大,构成腰、骶神经丛;后支较细,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与后关节,外侧支成为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自腰椎1、2、3椎间孔发出,穿过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之后,行走于腰椎2、3、4横突的背面,紧贴骨膜经过横突间沟,穿过该横突上附着的肌肉到其背侧。但腰4、5脊神经则无皮神经发出。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前侧有腰大肌、腰方肌,横突尖端有横架于棘突与横突之间的横突棘肌,两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背侧有骶棘肌。另外,尚有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借助于腰背筋膜,起于1到4腰椎横突。
【病因病理】
腰椎两侧横突所附着的肌肉与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以维持人体重心相对平衡和稳定。因外力或受寒冷刺激等原因,使一侧腰背筋膜和肌肉强烈收缩时,其同侧或对侧均可在肌肉牵拉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下,附着于第3腰横突部的筋肉组织,最易引起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横突撕脱性骨折,合并广泛的肌肉、筋膜、肌腱撕脱伤,引起出血和浆液渗出。损伤轻者,则产生横突部骨膜增厚与肌肉附着处撕裂、出血、肿胀、肌肉紧张或痉挛,使通过肌肉、筋膜间的神经后支外侧支或血管束受到卡压,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常有腰部扭伤或慢性劳损的历史,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2.腰臀部疼痛或酸痛,常扩散至同侧下肢膝平面以上,少数病例可窜到小腿(为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腹压增高时对疼痛毫无影响。个别病例可出现伤侧股内收肌紧张、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直腿抬高足背伸试验阴性。
(二)诊断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施术部位 腰臀部及伤侧下肢。
3.取穴 肾俞、压痛点、环跳、委中、冲门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揉、弹拨、顿拉等。
5.治疗时间及刺激量 每次治疗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慢性损伤、体质较好者,手法刺激宜重;急性损伤,体质较差者,则宜轻手法施术。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个步骤)
(1)推揉脊柱两侧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用手掌由上而下推脊柱两侧5到7遍;而后用双手大鱼际分放于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揉搓3到5分钟,以舒松腰肌。
(2)挤弹横突尖端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用拇、中指分别挤压、弹拨第3腰椎横突尖端两侧,而后拇指抵紧骶棘肌外缘向中线推拨数遍,以达活血三瘀,剥离粘连,解痉止痛的目的。
(3)推拨按压臀肌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健侧,用双手拇指由后向前推拨臀中肌后缘条索状物数次;而后由上而下按压该条索状物3到5遍,以解痉、消肿、止痛。
(4)重压环跳镇痛法 病人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后方,用肘部重压环跳穴或臀部阳性物之痛点1分钟左右,以起到镇痛之作用。
(5)拨理大腿内侧法 病人取仰卧位,伤肢屈曲直于外旋、外展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大腿外侧上部,另手拇指放于近腹股沟部紧张的内收肌后缘向前推拨数次;而后,用拇指或手掌顺该肌纤维方向推理、按压数遍,以解痉祛痛。
(6)回旋顿拉下肢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两手协同动作将伤肢髋膝关节屈曲,继之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内旋,再突然顿拉拨直下肢(“外展外旋顿拉法”作用于股内收肌,“内收内旋顿拉法”则作用于腰、臀部组织)。压冲门,拨阳陵泉穴结束。
【注意事项】
1.本症可配合局部封闭。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考的松零点五到1毫升加百分之一到2普鲁卡因五到十毫升,在压痛最明显之横突处作骨膜及其周围组织侵润,每周1次,连用2到3次。疗效不明显时,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横突外侧1厘米处呈四十五度斜刺进入横突前方,在注射时逐渐退出,使药物均匀的侵润于横突部所附的筋肉组织内。
2.急性期,手法后休息1到2天,勿坐腰部屈伸与旋转活动;慢性者,手法后配合热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3.保守疗法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做软组织松解术或切除横突尖端,可取得一疗效。
4.注意局部保暖,切忌受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