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胆汁流出受阻或减少。 胆汁流可在肝细胞至十二指肠之间的任一部位受阻。尽管胆汁流完全受阻,但肝脏仍持续产生胆红素,逆流入血,胆红素淤积于皮肤,由尿中排出,引起黄疸。 为便于进行诊断和治疗,胆汁淤积被分作两类: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包括肝炎、酒精性肝脏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损害、孕期激素改变(妊娠期胆汁淤积);外源性包括胆道结石、胆管狭窄(结构性)、胆管癌、胰腺癌和胰腺炎。 【症状】 过量胆红素造成黄疸和尿色加深,特别是因肠道内缺乏胆红素,大便常呈灰白陶土色;因胆汁在肠道内缺乏,不能帮助食物脂肪消化,大便也可含有大量脂肪(脂肪泻),同时也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这类营养元素的缺乏可引起骨钙丢失,导致骨痛和骨折。此外,凝血所需物质的吸收也减少,造成容易出血的倾向。 胆汁产物在血循环内的滞留可引起瘙痒症(继发皮肤抓痕和损害),持续性黄疸可引起皮肤色素加深和皮肤的黄色脂肪沉积。决定于可引起黄疸的原因不同,病人可出现相应的不同表现,如腹痛、胃口丧失、呕吐或发热。 【诊断】 为判断黄疸的原因,医生将询问有关病状,如肝炎、饮酒量、近期用药史。皮肤蜘蛛痣、脾脏增大和腹水是肝细胞已有病变的信号。如果黄疸为肝外性,病人可有寒战史、胆绞痛和胆囊增大(医生可触摸到或经影像检查探查增大的胆囊)。 典型情况下,胆汁淤积病人血中碱性磷酸酶可显著升高,血中胆红素水平检测可显示胆汁淤积的严重程度,但不能确定原因。如果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一般要再作超声波检查、CT扫描或两者同时进行,以帮助医生区别肝内或肝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果病因在肝内,也许会进行肝活检检查(获取少量肝组织作显微镜检查),肝活检通常能确定诊断;如果病因为肝外胆道梗阻,常再作内镜检查,以明确梗阻的性质。 【治疗】 肝外梗阻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或治疗性内镜(一种附设有外科器械的可弯曲、可视性导管)治疗;肝内梗阻依病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为某药物引起的黄疸,则需停服该药,如为肝炎,黄疸往往随肝炎病程缓和后消失。 口服消胆胺可用于处理瘙痒症。该药可与小肠中某些胆汁产物结合,阻碍其重吸收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在肝脏损害不太严重的情况下,服用维生素K能改善凝血情况。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情况下常补充钙和维生素D,但不能很有效地防止骨脱钙。脂肪泻病人需要补充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