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其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缩小为特征。常见的动脉硬化有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三种。小动脉硬化是小型动脉发生弥漫性和增生性病变,多见于高血压病人;动脉中层硬化主要影响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引起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膜的逐渐退化和钙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最重要的类型,所以人们往往把动脉粥样硬化称为动脉硬化。据统计,在中老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几乎已占首位,危害甚大,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b][发病原因][/b]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即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主要因素是: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年龄逐渐增长,动脉的内膜增厚,使中层缺血,氧气通过内膜时受到阻碍,影响动脉壁的代谢活动,妨碍胆固醇由内膜排出而在内膜堆积,促使形成动脉硬化的病变。
2.饮食。长期营养过剩,特别是摄入热量过高,并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如奶油、奶酪、牛奶、肥肉等,会导致血液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的增高,这已被公认为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3.高血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血压升高可导致动脉内膜的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因受压力影响更易沉积于动脉壁,加上血管壁张力增高,纤维增生变厚,故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吸烟。吸烟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及血管壁的含氧不足,造成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血中脂质侵入动脉壁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吸烟还可以造成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降低,因而容易形成血栓,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5.精神因素。调查资料证实,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罹患本病,说明过度的紧张和情绪激动易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血中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除上述外,动脉粥样硬化,还和性别、糖尿病、肥胖、遗传以及慢性肝病、肾病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痰湿,肥胖等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老年以后,肝肾渐亏,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输布功能失调;或年老脾虚,脾失健运,清浊不分,痰湿内生,日久可形成本病。
[b][临床表现][/b]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待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而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等表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昏厥等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事遗忘,手指颤动,行动不灵,甚至精神变态,行动失常而发生老年性痴呆,此外,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有关部位的脑梗塞或脑出血,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不能说话,偏盲,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肾动脉粥样硬化可有夜尿多、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症状;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肠系膜血栓形成还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轻者走路时引起疼痛,休息后消失,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甚至足趾坏死。
[b][预防措施][/b]
1.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饮食总热量不可过高,提倡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和富有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海带、紫菜、木耳、金针菇、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硬化,可经常食用;饮牛奶者,宜去奶油,不必加糖;蛋类原则上每天不超过一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如血清胆固醇过高(血清胆固醇超过250毫克%)者,最好不吃或不要经常吃蛋,并且避免食用肥肉、动物内脏和骨髓、虾皮、鱼子、猪脑等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甘油三脂过高者忌糖及甜食;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或玉米油作为食用油,少吃猪油、花生油及椰子油等。
2.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消耗体内营养能量,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控制体重增加,因此中年以后,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必须坚持不懈参加体育锻炼。
3.劳逸结合。生活工作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适应周围环境,力求增强对生活的满意感,保持平静而乐观的情绪,保证充分睡眠。
4.戒烟忌嗜酒。偶尔饮酒或少量饮酒是无害的,但不宜大量饮酒。而吸烟则是有害无益,必须坚决戒除。
5.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注意饮食的合理,减少脂肪及糖类的摄入量,增加体力活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些。
6.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凡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肝、肾和内分泌等疾病者,应及时求医治疗,以免继(并)发本病。
[b][治疗方法][/b]
1.药物治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药物,降血脂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药物及溶血栓的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药。具体用药可参考本书有关篇章。
2.手术治疗。对狭窄或闭塞者,可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
3.保健食疗。动脉硬化伴有血压高者,可常饮芹菜苹果汁(芹菜300克、苹果400克)。制作方法为:选茎色翠绿的芹菜切短,苹果切块,同放入果汁机内,随个人喜爱兑加开水,滤过后加盐和胡椒调味即可;动脉硬化,大便偏干者,可坚持每天早晨食用豆浆粥(将豆浆500毫升,与洗净的粳米50克,盐少许,同入砂锅内,煮至粥稠,表面有粥油为度),也可用草决明汁烧茄子(草决明30克、茄子500克、豆油250克)。制作方法为:将草决明捣碎加水适量,煎30分钟左右,去药渣后浓缩汁至两茶匙,待用,再把茄子洗净切成斜片放入油锅炸至两面焦黄,捞出控油,另将铁锅内余油留下3克再放在火上,用蒜片炝锅后把炸好的茄片入锅,同时放入葱姜等佐料和用草决明药汁调匀的淀粉倒入锅内翻炒熟后即可出锅食用;动脉硬化血脂偏高者,可常食猪肉炒洋葱(猪肉50克、洋葱150克)。制作方法为:将植物油少许倒入锅内烧至八成熟,放入猪肉翻炒,再将洋葱下锅与肉同炒片刻,入调料即可,也可常饮昆布海藻汤,以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50~200克,共煲汤加少许调味品即可;或自制大蒜粥(大蒜30克、紫皮尤佳、大米100克)。制作方法为:大蒜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大米100克入大蒜汤中煮粥,粥成入大蒜共食,也可用鲜萝卜250克切块与50克大米煮粥常服;苦平素手足欠温,头晕面黄,肠鸣便溏,腹胀纳呆者,可自制参苓粥(人参6克、白茯苓15克、大米100克)。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煮粥,再将人参茯苓为末。加入粥中即可。
4.中医辨证论治。肝肾亏虚,表现为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耳鸣眼花者,可用首乌延寿丹加减(制首乌10克、枸杞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北沙参10克、菟丝子10克,黑芝麻10克、桑寄生10克、黄精10克、杜仲10克)以滋补肝肾;脾虚痰湿内阻,症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大便溏泻,形体肥胖,口中常有粘腻感者,可选用温胆汤加减(陈皮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全瓜蒌15克、胆星10克、杏仁10克)以健脾化痰;肝火上炎,表现为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大便干结,多合并有高血压者,可用钩藤15克、葛根15克、草决明15克、大黄12克、生地15克、黄芩10克、菊花15克以清肝泻火;瘀血阻络,症见胸闷、胸痛时发,舌质紫黯者,可选用丹参10克、生蒲黄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茺蔚子10克、赤芍10克、田七粉3克以活血化瘀。
5.单方验方。形体偏胖,口中常有粘腻感,可用山楂5枚、苍、白术各15克、陈皮6克,共煎水代茶饮,或常服减肥消脂饮(焦山楂15克、荷叶8克、生大黄5克、生黄芪15克、生姜2片、生甘草3克);常发心前区闷痛、舌质紫黯者,可用山楂1000克、桃仁60克打碎,共入锅中,水煎2次,去渣合汁2碗,将汁同蜂蜜250克共盛瓷盆中,加盖,上锅隔水蒸1小时,离火冷却,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匙,饭后开水冲服;为方便用药,动脉硬化者,可坚持每日冲服3克田七粉;或用山楂10克、菊花10克,水煎或开水冲浸,每日一剂,代茶饮用;大便偏干者,可用决明子30克泡水饮用。
6.针刺疗法。实验证明,针刺也能降低血脂,治疗动脉硬化。临床上针刺治则以健脾化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穴位为内关、郄门、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每次3~4个穴位,留针15~20分钟,疗程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