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b]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末[/b]
创造条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早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为大会作了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题词体现了党对卫生工作、团结中西医的一贯主张。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又将“团结中西医”定为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1954年,在批判某些同志在对待中医采取歧视的态度后,又制定了正确对待中医的政策,进一步提出中西医要团结合作,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而努力。一方面重视发挥中医的作用,一方面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指出这是关键,并且还明确要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继承发扬中医药学。
为了落实、推动西医学习中医,1955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为期二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从全国范围抽调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师参加。对学习成绩优良的还颁发奖状、奖章,以示鼓励,1958年,卫生部直属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后,卫生部向党中央呈送该班的总结报告。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为此专门发文作了指示,这就是“10、11指示”。指示肯定了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成绩,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省市都应该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以两年为期,这样,大约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全国大约就可以有二千名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名高明的理论家”,并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请你们积极办理”,还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根据这一指示,1958年11月28,《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社论。“正是因为西医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把研究整理我国医药学遗产这个光荣任务承担起来。”这些指示精神大大推动了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的热忱,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了脱产、在职学习中医班,学制也从半年、一年至两年半不等,培养了一大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其中大多数是以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近年来,有两位西学中人员被光荣地分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首先于1955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的成立,中央同意文委党组的意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建立和办好中医研究院对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丰富医学科学,团结和提高中西医,是一项关键的措施。《人民日报》为中医研究院的成立发表了题为“加强中医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社论。这之后,全国有条件的省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为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基地。
[b]二、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b]
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条件基本具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人员已陆续毕业,在职学习中医的西医也相继掌握了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及经验,并在临床上加以实践,加上政府的大力号召(如“10、11批示”,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等),指导思想明确,使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工作有可能比前一阶段广泛而深入,其特点为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临床研究,实行辨病与辨证分型相结合,中药或中西药治疗相结合的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及研究的病种相当广泛,几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均有涉及,出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疗,在老中医的指导下,通过一个病例一个病例,一个病种一个病种诊疗观察,做了大量肯定疗效、提高疗效及探索临床规律的观察,涌现出一批可喜的苗头与成果,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活血化瘀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针刺治疗菌痢的研究,全针拨白内障的研究,痔瘘的研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研究,心血管病的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肾本质的研究,中医阴虚阳虚的动物实验研究等等。其中,有的在理论上还有创见,如急腹症的研究,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以通下的大黄牡丹皮汤等治疗急性阑尾炎,打破了西医对急腹症忌下的观点;在骨折治疗上也改变了西医以静态固定的观点,提出动静结合治疗方法。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大多数西学中人员诚心拜老中医为师,虚心向老中医学习,在临床上认真继承老中医的经验,加以发扬,其中不少作出显著成绩的,如肾本质的研究,宫外孕的研究,腕舟骨骨折研究等,都是在继承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作出成绩的。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的诊治方法,应该说是这一阶段临床工作较为突出的一个发展。由于它集中了中医与西医两种诊断方法,对疾病的认识更为全面、细致,作出的诊断更接近疾病的本质,治疗针对性更强,体现了中西医之间的取长补短的优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即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也受到当时社会上“左”的干扰,在大跃进年代,中西医结合领域中也出现过违反科学、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事例,如有人提出72小时实现中西医合流等,一些学术问题被作为政治问题加以批判等;当然,一些保守、固步自封的情绪也时有表露,这些都使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蒙受损失,走了一段弯路,所幸的是都能在前进中不断加以纠正克服。
[b]三、“文化大革命”动乱的10年[/b]
“文化大革命”是全国人民的一大灾难,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界同样是一场灾难。大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受批判斗争,下乡劳动改造,医院拆并搬迁,科研机构斗批改,工作处于停顿萎缩状态,无学术研究可言。在这样大动乱的形势下,是敬爱的周总理力挽狂澜,亲自过问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开展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1970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为全国树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工作典型;同时还举办了全国中草药展览会,其后又抓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抗疟药物等的研究,以及针刺麻醉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等课题,组织全国大协作,团结了一大批西医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针麻研究临床已用于100多种手术,开展了200多万例,总结了针麻手术应用规律。
[b]四、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在曲折中深入发展[/b]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给我国科学工作带来了春天,也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1978年中央56号文件下达后,中医系统拨乱反正,做了大量恢复重建和整顿工作,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团结依靠这三支力量,推进医学科学现代化,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从此,中西医结合开始作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支医药卫生力量,活跃在我国医药卫生界,12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及1985年中央书记处对卫生工作的指示,都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1996年,由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为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中西医工作者要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中西医结合。”李鹏总理在大会所作报告中也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善于学习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中西医结合上有新的进展。”重申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亲切关注与殷切期望。近20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引下,中西医结合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尽管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及其以后的一些作法,给中西医结合工作造成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但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总是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前进的。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冲破重重阻力,顽强地挣扎求生存,曲折发展,至今,工作不断深入,成绩卓著。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省市一级中西医结合医院39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7所,包括一些著名医学院校也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如上海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尽管一些省市的中西医结合基地技术设置及设备还有待充实、加强,但毕竟已初具规模。此外,西医科研、教学、医疗单位及中医的科研、教学、医疗单位也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因此,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是相当广泛的。
虽然这一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培养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处于低潮,中西医结合陷入严重的后继无人的境地,但1980年前培养的西学中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水平。1978年以来,全国设有28个中西医结合博士点,87个中西医结合硕士点,还有少数的博士后点,培养了1200余名中西医结合的博士、硕士,这些都是中西医结合的新生力量。至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西学中人员五万八千余名,其中脱产一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的有二万名,脱产二年半的约五千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即原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是国家一级学会。现有会员三万五千余名。目前除台湾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分会,有的省辖市也成立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下设30余个专业委员会成员组。
1981年创办的中西医结合杂志,即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是一本全国性综合性医学期刊(月刊),目前月发行量3万册。订阅范围达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与地区,是唯一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杂志,随有论著英文摘要,其编辑方针为,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侧重临床,重视实验研究。其主要论著均被Medlillt及IndexMedicus所收录。
据不完全统计,较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病种达300种,绝大多数病种的疗效较单纯一种方法治疗的为高。这种结合已遍及城乡,尤其在农村基层,多数医生能掌握两法治疗。
在医疗上普遍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各省市级成果数以千计,中西医结合成果获国家发明奖者达5项。这一时期科研工作的特点是在辨病与辨证分型相结合的基础上,比较普遍实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引进大量新技术新方法,使研究水平有所提高。
综观40年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尽管道路曲折,但成绩卓著,主要表现在:
中西医结合为防治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医疗水平。由于中西医结合是集中西医之优点长处,取长补短,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更为全面细致,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针对性更强,因而,提高了疗效及医疗水平。
发展了中医理论,扩大了辨证内涵,丰富了现代医学内容。通过几十年的大量临床与基础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理论与概念,如在骨折治疗中提出“动静结合”,急腹症的治疗研究中提出“通里攻下”等,又如近年来总结出的“生理性肾虚”、“脾虚综合征”、“隐潜性证”、“急性病证”、“急瘀证”、“高原瘀血症”、“血瘀临界状态”、“瘀滞期阑尾炎”、“蕴热期阑尾炎”、“热毒期阑尾炎”、“菌毒并治”、“皮层—内脏—经络论”等。这些概念发展了中医理论及辨证内涵,不仅富有中西医结合特质,而且还切实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甚至丰富了现代医学内容。
扩大了中药应用作用,促进新药研制与开发。如抗疟的研究,研制出青蒿素,不仅证实了传统用青蒿治疟的经验,而且扩大应用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发现了川芎有效成份川芎嗪,且扩大应用于脑血管病等等,无数事例均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新药开发。
为中医药走出国门与国际系统架设桥梁。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与现代医学有共同的语言,可以应用现代医学的指标、名词术语介绍解释一些中医药的内容,让国外了解中医药学,起到交流作用。如国外对我国针灸针麻的关注,就是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针麻的成果的介绍而了解的。
中西医结合40年的实践,成绩是卓著的,当然,道路也是曲折的,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贯彻中西医结合方针,前途是无可限量的,中西医结合必将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及人类医药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