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疗法
应用各种电流或电磁场预防和治疗疾病称电疗法。电疗法包括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及高频电疗法等。 电疗法特点: 1.各种电疗因子因其性质不同,其作用机理也各有特性。例如:直流电对组织细胞内的电离、极化,驻极状态等的影响较显着,而高频电疗时,组织细胞基于共振原理吸收物理能量。 2.如生理和治疗作用是以理论学变化为基础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实现的。电疗具有镇痛、消肿、消炎、脱敏、缓解肌肉痉挛、加强组织张力、促进恢复正常的神经传导和调节功能等治疗作用。 3.异性作用:如直流电优先作用于末梢神经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一不定频率低频电优先作用于肌肉-神经结构;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单核巨细胞系统。电疗的特异性作用在使用小剂量时最明显。 4.电疗的效果与其作用的组织器官有关,如微波作用于肾上腺区可增加皮质固醇激素的产生。作用于甲状腺区可降低糖皮质激素的活性,加强免疫功能。 [b]一、直流电及电流电离子导入[/b] 直流电疗法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一)生理作用:直流电作用机体时,处于直流电场中的组织内可引起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及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带电胶粒的电泳和水分子的电渗,因而引起组织兴奋性,细胞膜结构与通透性,酸碱度和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见表3-1-1)。上述变化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明显影响,如调整中枢神经功能,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和消除炎症等。并可引起电极下局部皮肤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增加。剂量过大可发生电极下直流电化学灼伤(酸碱、电解产物造成)。 表3-1-1 直流电的生理作用组织兴奋性 | 膜通透性 | 酸碱度 | 组织含水量 | |
阳极 | 兴奋性降低 | 降低 | 酸 | 减少组织干燥 |
阴极 | 兴奋性增强 | 增加 | 碱 | 增加组织松软 |
差频(Hz) | 治疗作用 |
100 | 抑制交感神经,止痛 |
90~1000 | 止痛 |
50~100 | 止痛,促进局部血循环 |
50 | 促进局部血循环 |
25~50 | 引起正常肌肉强直收缩 |
20~40 | 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局部动脉 |
1~10 | 兴奋交感神经,使平滑肌收缩,使失神经肌肉收缩(1~2Hz) |
0~10 | 作用广泛,并有上述多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