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为面中部最大的骨胳,左右对称,骨板较薄,骨质多疏松,血供丰富。其间有上颌窦,为副鼻窦中最大者。上颌骨周围与颧骨、额骨、鼻骨、泪骨、筛骨、蝶骨和腭骨衔接,形成一拱形支柱结构,轻微的外力不易造成骨折;过大的外力不但其本身产生骨折,同时可破坏邻近骨胳,发生颅底骨折和颅脑外伤,引起严重的后果。
上颌骨骨折可以是单侧的、双侧的、部分的或全上颌骨的骨折。骨折易发生在相邻的骨缝线上,临床检查或阅读X片时,要注意这些区域的改变,以免误诊或漏诊。
上颌骨骨折常与鼻腔、口腔和副鼻窦相通,虽然上颌骨的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仍应重视抗感染问题。
(一)临床表现 上颌骨骨折具有肿胀、疼痛、称位、出血、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等骨折的共性。但由于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骨折时又有其特殊性
1.上颌骨骨折的类型1901年LeFort按照上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将上颌骨骨折分为三型。
LeFortⅠ型即低位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水平向后伸延,经牙槽突底部上颌结节上方,至于蝶骨的翼突(图88-4)。使上口盖骨(牙槽骨、硬腭)与颌骨分离,借助口腔、鼻腔和上凳窦粘膜使骨折片相连,摇动上颌上个牙齿时,整个骨折片活动。伴有口腔、鼻腔出血,口盖骨向下移位,牙齿损伤等。
图88-4 上颌骨骨折Ⅰ型
图88-5 上颌骨折骨Ⅱ型
LeFortⅡ型即中位骨折。骨折线横过鼻梁向两侧沿眶内下到眶底,再通过颧骨下方或颧上颌缝向后达蝶骨翼突(图88-5)。有时可波及筛窦达颅前凹。检查可见鼻及眶下缘变形,鼻和结膜下出血,脑脊液外流等。
LeFortⅢ型即高位骨折。骨折线经过鼻梁,向后经眶部、颧骨上方向后达蝶骨的翼突,出现完全的颅面分离(图88-6),侧面观如图88-7。该型为三类中最严重者,常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临床上出现面中部凹陷、结膜下出血、眼球下移、耳、鼻出血,脑脊淮外流等。
图88-6 上颌骨骨折Ⅲ
图88-7 上颌骨骨折LeFort三型的侧面观
由于暴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临床上所见的上颌骨骨折并非按典型的LeFort的分型出现,往往是一种非典型性骨折。有时上颌骨骨折线通过中线,使上颌骨左右分开,骨折片向两侧移位。LeFort的分类法对提示损伤的严重性和指导治疗等方面有一定价值。
2.骨折片移位和咬 ;骨折片下堕时,则出现过早咬合。总之,不同的骨折类型可呈显不同类型的错
图88-8 上颌骨纵形骨折口内腭侧牵引复位固定法
图88-9 上颌骨骨折颌间牵引复位固定
图88-10 上颌骨骨折口外牵引复位固定
图88-11 上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常用切口部位
(3)口外牵引固定:适用于上颌骨骨折用颌间牵引无效,或伴有其他面骨骨折,骨折片是后退嵌入式移位。在上颌牙列安置带挂钩唇弓夹板,在头部打石膏帽,从石膏帽前方伸出钢条支架,然后在牙弓夹板与钢条之间用橡皮条牵引,使向后移位的骨折片向前复位(图88-10)。复位后再作颌间结扎固定,即用下颌骨固定上颌骨。
3.切开复位固定 适用于骨折片不能用牙齿或牙弓作复位固定,或者骨折已错位愈合,采用口内、外牵引无效者。切开复位的切口视骨折的部位而定,一般均选择在隐敝区,如眶下缘、眶外侧缘和鼻唇沟等部位(图88-11),暴露骨折线断端,钻孔,用不锈钢丝结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