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检查方法

[b]一、平片[/b] 泌尿系平片应包括两肾、输尿管及膀胱区、平片可显示肾的大小、形状、位置、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和钙化。摄片前应清洁肠道,以免粪便和气体的重迭而影响观察。方法是前一日吃少渣少产气食物,晚饭后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或检查前半小时肌注新斯的明0.5mg。 [b]二、造影检查[/b] (一)尿路造影 1.排泄性尿路造影(Excretory urography)又称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eography)是泌尿系统最常用的造影方法。由静脉注入有机碘溶液,通过肾脏排泄使泌尿系显影。此法不仅可显示肾实质以及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管腔形态,还可了解两肾机能。常用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有碘过敏,严重肝、肾或心脏功能不全和急性肾炎等应列为禁忌。 造影前除用缓泻剂清洁肠道外,还应限制饮水6-12小时,以免造影剂稀释而显影不良。常规法成人用量为20ml,儿童按1-1.5ml/kg体重计算。患者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先静注造影剂1ml ,作碘过敏试验,15min内无反应,再于2-3min内将20ml造影剂注射完毕。收紧腹部压迫带或将检查床置于头低15-30[SB]o[/SB],并注射低张药物(如654-2 10-20mg),以免造影剂过早流入膀胱而影响肾盂肾盏显影。一般在5、15min各摄两肾区片一张,若显影满意。30min时解除腹压带立即摄全腹片一张;若显影不好,可适当延长摄片时间。儿童摄片应略早,可于注射后3、7、15min摄片。疑有肾下垂者,加摄立位全腹片一张。在造影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反应及时救治。 对肾功能较差、肾盂积水和体重较大的患者、常规法显示不佳,可作双剂量法或大剂量静滴注法。前者用量加倍,操作方法同前;后者用量按1.5-2ml体重计算,加入等量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10min滴完,滴完后1、3、5、10、20min各摄片一张。此法不必禁水,也不必腹部加压,肾盂、肾盏及肾实质显示均佳。 2.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 pyelography)用于排泄性尿路造影显影不良或不宜做者。有急性尿路感染和尿道狭窄者禁用。先作膀胱镜检查,然后向输尿管开口插入输尿管导管,使导管顶端置于肾盂输尿管交接部(可电视透视或照片定位),每侧缓慢注入12.5%碘化钠或30%泛影葡胺7-10ml后立即摄片。注意注射压力不可过高,造影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引起造影剂逆流和疼痛。本法显示肾盂肾盏形态较好,但不能了解肾脏的排泄机能。 3.膀胱造影(Cystography)造影前清洁洗肠并排尿,将导管插入膀胱,注入10-10%泛影葡胺150-200ml,摄正位及左右斜位片,显影后将造影剂排出,必要时可注入适量空气双对比造影。 4.尿道造影(Urethrography)将导尿管插入前尿道或将注射器直接抵住尿道口,注入20-30%泛影葡胺,同时摄片,也可在作完膀胱造影后拨出导尿管,嘱患者排尿,在排尿时摄片。后者全尿道处于松驰状态,对观察尿道狭窄、瘘管等更为满意。 (二)腹膜后充气造影(Retroperitonealpneumography) 将气体注入腹膜后间隙,能显示肾、肾上腺和腹膜后肿物,主要用于诊断肾上腺疾病。穿刺骶骨前间隙,以100ml/min的速度注入氧气、二氧化碳或空气1000-1400ml,调整体位透视见气体广泛弥散在腹膜后间隙、肾及肾周围组织即可摄片。本法与断层摄影和/或尿路造影合用效果更好。有时气体可沿膈肌裂孔上升形成纵隔气肿,可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使患者平卧或抬高臀部,症状即可消失。尤应注意注射时一定不能将气体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空气栓塞。 (三)腹主动脉一肾动脉造影(Abdominal aortography-Renal arteriography) 可显示腹主动脉、两侧肾动脉、肾上腺动脉等,用于诊断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病变,肾和肾上腺肿瘤等。方法为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导管,使尖端到达胸[XB]12[/XB]、腰[XB]1[/XB]之间平面,高压(8-20kg/cm[SB]2[/SB])注入60-76%泛影葡胺30-40ml,注射同时开始摄片,每秒一张,连续摄片6张。选择性肾动脉造影(Selective renal arteriography):方法基本相同。但导管尖端有一定弯曲度,以便插入一侧肾动脉,手推注药或以3-4kg/cm[SB]2[/SB]压力注入5-8ml,连续摄片。此法显示一侧肾血管更加清晰,反应小。缺点是迷走血管及多源性动脉不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