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

1.病毒性肝硬化 慢性乙型、慢性丙型和慢性丁型肝炎均可引起肝硬化。HBsAg/HBeAg持续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0%可发生肝硬化,而HBsAg/HBeAb阳性或HBsAb/HBeAb阳性的患者一般不发生肝硬化。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复制和表达,因此其感染只发生于乙型肝炎病人中。丙型肝炎有50%的可能性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而其中10%-30%的病人在3-6年内发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诱导机体的自身免疫对肝细胞造成损害,而慢性丁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是病毒引起原发性肝细胞损害所致。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常存在于肝细胞以外的其它细胞内[SB][1][/SB],肝核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率很高,如果术前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乙型肝炎复发率更高[SB][2,3][/SB]。现在还没有能够控制乙型肝炎复发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根据对欧洲228例病人跟踪调查,术前HBsAg阳性者,术后5年生存率54%,术后乙型肝炎病毒3年内不复发率为55%。如果术前HBV-DNA阴性,52%的病人术后3年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阴性,而HBV-DNA阳性病人中只有13%的病人3年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阴性。如果术前/阳性的同时合并有丁型肝炎病毒,则有73%的病人3年内乙型肝炎病毒可以不复发[SB][4][/SB]。但也有乙型肝炎合并丁型肝炎的病人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重型肝炎的报道[SB][5][/SB]。 对丙型肝炎病人,肝移植术的10年存活率可达62%。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也可以复发,复发率在17%左右[SB][6,7][/SB],其中有12%-16%的病人仅为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化验异常,60%-70%的病人仅有轻度的化验异常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24%-27%病人可以出现各种没程度的临床症状,但只是8%-10%的病人会在10年之内发展成肝硬化需要再次肝移植。丙型肝炎以HCV1b型病毒复发率最高,但5年生存率与无、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SB][8,9][/SB]。 对于HBsAg阳性的受体,术后大剂量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10000U,每月1次),可以明显降低乙型肝炎的复发率,即使术前有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病人也是这样[SB][10][/SB]。 2.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纤维化最早发生于肝小静脉的终末支,即中央静脉周围,为乙醇的衍生物乙醛对肝脏的损害所致。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阻碍了肝窦内皮细胞孔隙的通畅,影响了肝细胞与血液间营养与代谢产物的交换,当病变严重时,可发生肝硬化。 对因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硬化病人的肝移植问题,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在西方社会存很大争议。但是,此类病人术后长期存活率很高,因此不应作为手术禁忌证。大部分人认为,由于术后重新饮酒降低了病人对免疫抑制剂的耐受,增加了排异反应的可能性和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故对此类病人行肝移植手术存在社会学上的争议。但也有人发现,肝移植术后长期禁酒的病人,其术后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发生率均较肝移植术后间断性少量饮酒的病人高/。 3.原发性淤胆型肝硬化原发性淤胆型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以非脓性胆管炎为早期病变,并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的疾病。90%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此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欧洲发病率高于亚洲,在我国比较少见。 原发性淤胆型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骨质疏松[SB][12][/SB]。当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80μmol/L时,说明病情进入终未期,大部分病人将在2年内死亡[SB][13][/SB]。因此,当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严重的骨质疏松和胆红素大于180μmol/L时,应考虑行肝移植。其术后效果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55,术后除骨质疏松外,其他原有的并发症均可得到纠正[SB][14][/SB]。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骼疼痛和骨折,所以,有人主张在出现这些并发症前就行肝移植术。也有人发现原发性淤胆型肝硬化在肝移植术有复发现象[SB][15][/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