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肺大泡
[b]一、病因及病理[/b]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细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气肿和肺结核,临床上最常与肺气肿并存。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因之肺泡内压力增高。在正常情况下,肺泡间有侧支呼吸,虽有支气管部分阻塞,肺泡内压力不致过高。但在炎症状态下,肺组织也有损坏,肺泡间的侧支呼吸消失,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泡。
肺大泡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继发于肺结核的则多为单发,亦无明显之肺气肿同时存在。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除大泡之外,常伴有多数小泡。肺大泡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也可能仅为纤维性膜。大泡不断扩大,可占居一侧胸腔,压迫邻近肺组织,甚至将纵隔推向对侧,形如张力气胸。如果肺泡内压力增大,向胸膜腔破裂,所形成的大泡,其壁的一部分即为胸膜所组成,这样形成的大泡称之为胸膜下大泡。另有一些大泡容积较小,常在肺叶边缘形成串珠状,临床上称之为肺小泡,常可与巨大的大泡并存。无论大泡小泡,如有破裂,则产生所谓的自发性气胸。
[b]二、症状及诊断[/b]
肺大泡如为单发且张力不大,则其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显著。但如同时有广泛肺气肿或为多发大泡,则常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巨大的肺大泡,泡内张力较高,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有的病人因而失去劳动力,甚至行动亦受到限制。严重肺气肿并发肺大泡,则能促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或是加重肺原性心脏病的发展。
于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则有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在有严重张力气胸的病例,呼吸困难相应加重,并可出现紫绀。
肺大泡的诊断,主要有赖于X线检查,但并不可忽视病史、症状和体征。有长期慢性咳嗽病史或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者,有明显气短或呼吸困难时,应考虑有肺大泡的存在,而应作进一步检查。小儿肺炎后突然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者,应考虑有可能产生肺大泡。检查时肺大泡区或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发现肺部过度透光,见有薄壁巨大的空腔,占居一个肺段或一个肺叶,甚至整侧胸腔,内无肺纹理或仅在肺门部有些条索状影。有的为单发,有的为多发,有的在双侧发生。肺大泡常需与自发气胸作鉴别诊断。若同时存在肺气肿,则有肺气肿的X线表现,如整个肺组织透光度普遍增大,膈肌明显下移等征象。
[b]三、治疗[/b]
对于较局限的肺大泡,病人如无明显症状,不必急于考虑外科治疗,可随诊观察,有的病人可因小支气管阻塞消除,肺大泡也可随之消失。小儿肺炎后所产生的肺大泡,在肺炎治愈后也多可自行消失,这类肺大泡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肺大泡已较长期存在,而又明显影响呼吸功能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肺气肿产生的肺大泡,自行消失的可能性较小,肺大泡对肺的压迫更能加重病人的负担,因此应当早行外科手术将大泡切除,以解除对肺组织的压迫,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存在着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亦非手术禁忌症,我院曾有三例肺大泡病人,同时有肺原性心脏病,经外科手术切除肺大泡后,心力衰竭很快好转,呼吸功能亦得到明显改善。
肺大泡外科治疗的原则,是既要解除大泡的压力,又要尽可能保存有功能的肺组织,不可轻易进行肺切除术。常用的手术方法如下:
(一)大泡切除术:若肺组织无其它病变,应采用单纯大泡切除。先将大泡切开,由麻醉师作气管内加压使肺充分膨胀,明确病变的范围,将大泡壁切除,但适当保留一部分边缘,以备缝合泡腔之后,用以包盖缝合口。胸腔内为过度扩大及融合的肺泡,可见弥漫的肺泡漏气,若有小支气管的漏气,用细丝线加以缝合,再用细丝线或细肠线从腔底开始将腔壁对拢缝合,然后利用已保留的泡壁边缘覆盖肺表面,并用丝线严密缝合,以防止小支气管漏气。如同时有小泡存在,则可于其基底部用丝线加以结扎或缝合。
(二)肺叶切除:若大泡所在的肺叶肺组织已明显萎缩或有炎性病变,留之无益,则应作肺叶切除。
在大泡切除后,目前多主张于胸膜腔内撒入滑石粉,以产生胸膜粘连,预防术后自发性气胸,并可促进胸膜侧支循环的形成,后者可能有助于加强肺组织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