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损伤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由直接针对细胞或组织上的抗原并能结合补体的IgG或IgM类抗体所引起。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导致细胞崩溃死亡、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及组织损伤机制分述如下: [b](一)抗原[/b] Ⅱ型反应中的靶细胞主要是血液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成为反应的攻击目标。某些组织特别是肺基底膜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也是该型反应中的常见抗原。机体产生抗细胞表面抗原或组织抗原的原因可能有: 1.同种异型抗原或抗原体的输入同种不同个体间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引的输血反应以及母子因Rh或ABO血型不符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症是典型的例子。 2.感染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感染可致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的抗原性改变,以致机体将它们视为外来异物发生免疫应答;有些病原微生物与自身组织抗原有交叉反应性,如有的链球菌株细胞壁与人肺泡基底膜及肾小球毛细胞血管基底膜具有交叉抗原性,因此抗链球菌的抗体也能与肺、肾组织中的交叉抗原结合并引起损伤。 3.药物多数药物为半抗原,它们可吸附在血细胞表面,成为新抗原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 4.免疫耐受机制的破坏因物理、化学、生物、外伤等使机体免疫耐受机制失灵,从而产生了抗自身抗原的抗体。 [b](二)抗体[/b] 介导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主要属IgG和IgM类,是针对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的,因此多为自身抗体。IgM为五聚体,能最有效地结合抗原、激活补体和介导吞噬作用。IgG的CH2和IgM的CH4功能区均有与Clq结合的位点。 [b](三)抗体引起靶细胞或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b]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IgM或IgG类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直接引起膜损伤,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在抗体所在处由于局部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因此常可见有这两类细胞的聚集。这两类细胞的表面均有IgG Fc受体,故IgG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并被激活。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MФ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覆盖有抗体的靶细胞被吞噬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机体产生了抗体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被自身抗体结合和调理的红细胞易于被肝脾中的MФ所吞噬,因而红细胞减少引起贫血。 4.依赖抗体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覆盖有低浓度IgE抗体的靶细胞能通过细胞外非特异性杀伤机制,包括被非致敏淋巴网状细胞非特异性地杀伤。因淋巴网状细胞表面有能与Igg Fc的CH2和CH3功能区结合的特异性受体,这种杀伤作用称为ADCC。吞噬的和非吞噬的髓样细胞以及K细胞均有ADCC活性。如人单核细胞和IFN-γ活化的中性细胞藉助其FcγRⅠ和FcγRⅡ杀伤覆盖有抗体的瘤细胞,而K细胞通过FcγRⅢ杀伤靶细胞。在ADCC中效应细胞与靶细胞间的接触十分重要。细胞弛缓素B因干扰细胞移动而能抑制ADCC反应。聚合IgG因牢固地结合Fc受体而阻断效应细胞与靶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相互作用。在体外嗜酸性粒细胞杀伤覆盖有IgG或IgE抗体的血吸虫。ADCC在体内的作用如何尚待阐明,但这种细胞毒机制对于像寄生虫和实体瘤这类难以经吞噬而杀伤的细胞靶而言可能是积极意义的。 5.抗细胞表面受体、抗激素、抗交叉抗原等自身抗体也具有重要致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