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选择与应用
[b](一)近交系小鼠[/b]
常选用CFW小鼠建立鼠麻风足垫感染模型。过去在筛选抗麻风药物、验证耐药菌珠、判断细菌活力、开展实验化疗等方面常被应用。在正常小鼠足垫中的麻风杆菌繁殖有限,到一定数量后即不再增加,这和正常小鼠在足垫感染后期出现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有关。如用胸腺摘除并经X线照射的免疫抑制鼠进行足垫接种,麻风杆菌在足垫中的对数生长期延长到接种后13个月,且菌量比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可达100~1000倍,以后感染可散播到耳、尾、鼻、前后足等部位。病理组织呈现偏瘤型麻风的特点。不过免疫抑制鼠死亡率高,难以进行长期的研究,不够理想。近年来,利用CFW幼鼠可建立真菌感染模型,尤其是应用于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对隐性患者的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NZB小鼠出生后4~6个月,大多数可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十分相似,经研究发现红斑性狼疮病变因素中的病毒介入。在淋巴样组织中查到C型RNA病毒颗粒,其T淋巴细胞也能释出病毒颗粒,也能查到抗自身T淋巴细胞的抗体,而且病理变化也基本相同。因此选用NZB小鼠是研究人类红斑狼疮性疾病极好模型动物。
[b](二)近交系大鼠[/b]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选用引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院的Lewis(RTI[SB]e)[/SB][SB]、[/SB]Fisher(RTL1)、Buffalo(RTIb)、BN(RTIn)、及Lew1.N(RTIn)近交系大鼠进行郎格罕氏细胞Ia抗原及ATP酶的研究。
1968年郎格罕氏(Langerhans)发现,手表皮基底层上方有一种树枝形的细胞,以后被命名为郎格罕氏细胞(简称LC)。LC是一种分布较广泛,来源于骨髓,具有重要免疫学功能的细胞。
哺乳动物的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区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为MHC)。小鼠的MHC称为H-2的主要分为K、I、S、G、D5个区;受K及D区基因控制的典型移植抗原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受I区基因控制的抗原,即Ia抗原,则仅存在于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精子等。Ia抗原在各种免疫反应,如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协作反应中都极为重要。在人及其他动物的MHC内,也有相当于小鼠I的染色区域,如人的HLA-D/Dr、大鼠的RTL.B,这些相应区的基因所控制的抗原也可统称为Ia抗原或Ia样抗原。因此,在人、豚鼠、小鼠LC表面发现la抗原具有重要免疫学意义。LC在HE等普通染色切片中难以确认。曾被用于LC染色的方法很多,01、三磷酸腺苷酶(ATP酶)染色最为常用,可清楚地显示人、豚鼠及小鼠的LC。中国医科大学用抗la单抗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萤光技术及间接免疫过氧化酶技术,可清楚显示成年大鼠LC的la抗原;以组织化学技术则能显示新生大鼠LC的ATP酶。这些方法可分别用于成年及新生大鼠LC的染色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