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1886年范特荷甫(van’t Hoff)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一条规律:对稀溶液来说,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这条规律称为范特荷甫定律。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πV=nRT 或π=cRT(1-5) 式中π为稀溶液的渗透压,V为溶液的体积,c为溶液的浓度,R为气体常数,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T为绝对温度。 式(1-5)称为范特荷甫公式,也叫渗透压公式。常数R的数值与π和V的单位有关,当π的单位为kPa,V的单位为升(L)时,R值为8.31kPa•L•K[SB]-1[/SB]•mol[SB]-1[/SB]。 范特荷甫公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数(分子数或离子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对于稀溶液,c近似于质量摩尔浓度,因此上式又可写成 π=m[XB]B[/XB]RT 对于相同cB的非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因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分子)数目相等,所以渗透压是相同的。如0.3mol•L[SB]-1[/SB]葡萄糖溶液与0.3mol•L[SB]-1[/SB]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但是,相同cB的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则不相同。例如,0.3mol.L[SB]-1[/SB]NaCl溶液的渗透压约为0.3mol.L[SB]-1[/SB]葡萄糖溶液渗透压的2倍。这是由于在NaCl溶液中,每个NaCl粒子可以离解成1个Na[SB]+[/SB]和1个Cl[SB]-[/SB]。而葡萄糖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所以0.3mol•L[SB]-1[/SB]NaCl溶液的渗透压约为0.3 mol•L[SB]-1[/SB]葡萄糖溶液的2倍。 由此可见,渗透压公式中,对电解质溶液来说,浓度c[XB]B[/XB](或m[XB]B[/XB])是1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分子与离子总物质的量,称为渗透物质的量浓度。 通过测定溶液的渗透压,可以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溶质的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实验测得溶液的渗透压为π,则该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等于摩尔质量)可通过下式求得: [img]https://baike.zhuayao.net/Uploads/zyzy/lilunshuji/yiyonghuaxue/yiyonghuaxue003.jpg[alt]式(1-6)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alt][/img](1-6) 式(1-6)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 渗透压公式在医疗工作中有其现实意义。人体血液的渗透压在正常体温(37℃)时约为769.9kPa。要配制与血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即可由渗透压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