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胺:胃的泌酸区
粘膜内含有大量的组胺。产生组胺的细胞是存在于固有膜中的肥大细胞。正常情况下,胃粘膜恒定地释放少量组胺,通过局部弥散到达邻近的壁细胞,刺激其分泌。壁细胞上的组胺受体为Ⅱ型受体(H2受体),用甲氰咪呱(cimetidine)及其相类似的药物可以阻断组胺与壁细胞的结合,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以上三种内源性分泌物,一方面可通过各自壁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独立地发挥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图6-16);另一方面,三者又相互影响,表现为当以上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因素同时作用时,胃酸的分泌反应往往比这两个因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要大,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称为加强作用(potentiation)。在整体内,促分泌物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是经常存在的,因此,用任何一咱促分泌物的阻断剂,如用甲氰咪呱时,它不仅抑制了壁细胞对组胺的反应,同时也会由于去除了组胺的作用的背景,使壁细胞对胃泌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也有所降低。
[img]https://baike.zhuayao.net/Uploads/zyzy/lilunshuji/shenglixue/shenglixue117.gif[alt]三种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的作用及相互关系[/alt][/img]
图6-16 三种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A:阿托品 CM:甲氰咪呱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进食后胃液分泌的机制,一般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成三个时期来分析,即头期、胃期和肠期。但必须注意,三个时期的划分是人为的,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实际上,这三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的、相互重叠的。
(1)头期胃液分泌:头期的胃液分泌是由进食动作引起的,因其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口腔、咽、食管等)。因而称为头期。
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曾用慢性方法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即用事先旅行过食管切断术并具有胃瘘的狗进行假饲(sham feeding);当食物经过口腔进入食管后,随即从食管的切品流出体外,食物并未进入胃内,但却引起胃液分泌。进一步分析确定,由进食动作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性和非条例反射性两种分泌。前者是由和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后者则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外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这些反射的传入途径和由进食引起的唾液分泌的传入途径相同,反射中枢包括延髓、下丘脑、边缘和大脑皮层等。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共同的传出神经。当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假饲就不再引起胃液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后,除了通过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直接引起腺体细胞分泌外,迷走神经冲动还可引起胃窦粘膜内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颁发(图6-17)。由此可见,头期的胃注分泌并不是纯神经反射性的,而是一种神经-体液性的调节。
[img]https://baike.zhuayao.net/Uploads/zyzy/lilunshuji/shenglixue/shenglixue118.gif[alt]引起胃酸分泌的机制[/alt][/img]
图6-17 引起胃酸分泌的机制
引起胃泌素释放的迷走神经纤维被认为是非胆碱能的,因为阿托品不仅不能阻断,反而使假饲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反应增加。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迷走神经中既存在兴奋胃泌素释放的纤维,也存在抑制胃泌素释放的纤维,前者的中介物可能是一种肽类物质,而抑制性纤维则是通过乙酰胆碱能起作用的。阿托品由于阻断了抑制性纤维的作用,因而使胃泌素的释放有所增加。
头期胃液分泌的量和酸度都很高,而胃蛋白酶的含量则尤其高。在人体观察的资料表明,头期胃液分泌的大小与食欲有很大的关系。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其主要途径为:①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腺分泌;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③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的主要食物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其中包括肽类和氨基酸。G细胞为开放型胃肠内分泌细胞,顶端有绒毛样突起伸入胃腔,可以直接感受胃腔内化学物质的作用。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中胃泌素浓度,正常人空腹时约为30-120pg/ml,在进食蛋白质食物后,血浆胃泌素可升高到50-200pg/ml,在食后2-3小时逐渐恢复至进食前水平。糖类和脂肪类食物不是胃泌素释放的强刺激物。
胃酸分泌的胃液酸度也很高,但胃蛋白酶含量却比头期分泌的胃液为弱。
(3)肠期胃液分泌:将食糜、内的提取液、蛋白胨液由瘘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内,也可引起胃液分泌的轻度增加,说明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机械扩张游离的空肠袢,胃液分泌也增加。
在切断支配胃的外来神经后,食物对小肠的作用仍可引起胃液分泌,提示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中,神经反射的作用不大,它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机制,即当食物与小肠粘膜接触时,有一种或几种激素从小肠粘膜释放出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胃。已知人的十二指肠粘膜中含有较多的胃泌素;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得,在切除了胃窦的病人,进食后血浆胃泌素的浓度仍有升高,说明进食后可引起十二指肠释放胃泌素,它可能是肠期胃泌分泌的体液因素之一。有人认为,在食糜作用下,小肠粘膜还可能释放肠泌酸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此外,由小肠吸收的氨基酸也可能参与肠期的胃液分泌,因为静脉注射混合氨基酸也可引起胃酸分泌。
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这可能与食物在小肠内同时还产生许多对胃液起抑制性作用的调节(见后文)有关。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上已述在进食过程中兴奋胃液分泌的机制,而正常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还受到各种抑制性因素的调节,实际表现的胃液分泌正是兴奋和抑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消化期同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在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三种。
盐酸是胃腺活动的产物,但它对胃腺的活动又具有抑制性作用,因此是胃酸分泌的一种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当胃窦的pH降到1.2-1.5时,便可能对胃液分泌的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盐酸直接抑制了胃窦粘膜中的G细胞,减少胃泌素释放的结果。恶性贫血的病人胃酸分泌很低,他们血浆中胃泌素的浓度却比正常人高20-30倍,如向这种病人胃内注以盐酸,使胃内酸化,血浆胃泌素的浓度即下降,这进一步说明,胃内容物的酸度对胃泌素的释放,以及进而影响胃液分泌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实验资料提示,盐酸在胃内还可能通过引起胃粘膜释放一种抑制性因素——生长抑素,转而抑制胃泌素和胃液的分泌。
当十二接指肠内的pH降到2.5以下时,对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知酸作用于小肠粘膜可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后者对胃泌素引起的酸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促胰液素很可能是十二指肠酸化抑制胃分泌的一种抑制物。此外,十二指肠球部在盐酸刺激下,也可能释放出一种抑制胃分泌的肽类激素——球抑胃素,但球抑胃素结构尚未最后确定。
脂肪是抑制胃液分泌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及其消化产物抑制胃分泌的作用发生在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而不是在胃中。早在30年代,我国生理学家林可胜就发现,从小肠粘膜中可提取出一种物质,当由静脉注射后,保使胃液分泌的量、酸度和消化力减低,并抑制胃运动。这个物质被认为是脂肪在小肠内抑制胃分泌的体液因素,而可能是几种具有此种作用的激素的总称。小肠粘膜中存在的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多种激素,都具有类似肠抑素的特性。
十二指肠内高张溶液对胃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即汽船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以及通过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一种或几种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液分泌。后一机制尚未阐明。
在胃的粘膜和肌层中,存在大量的前列腺素(详见内分泌章)。迷走神经兴奋和胃泌素都可引起前列腺素释放的增加。前列腺素对进食、组胺和胃泌素等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可能是胃液分泌的负反馈抑制物。前列腺素还能减少胃粘膜血流,但它抑制胃分泌的作用并非继发于血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