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肾脏具有分泌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形成1,25-(OH)[XB]2[/XB]-D[XB]3[/XB]等内分泌功能。 肾素由近球细胞分泌。全身平均动脉压降低、脱水、肾动脉狭窄、低钠血症、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等,可分别通过对入球小动脉壁牵张感受器、致密斑钠受体,以及直接对近球细胞的作用而引起肾素释放增多。肾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即使由肝细胞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一种α[XB]2[/XB]-球蛋白)分解成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 Ⅰ);后者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血管紧张素Ⅱ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分解而形成血管紧张素Ⅲ(angiotensin Ⅲ)。血管紧张Ⅱ、Ⅲ均具有明显的生理效应,主要具有收缩血管(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Ⅲ除可被靶细胞摄取外,主要为血浆中血管紧张分解酶所灭活。在休克、脱水等肾前性因素作用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即可增加,从而可提高平均动脉压,促进钠水潴留,因而具有代偿意义。但如血管紧张素形成过多,作用延续过久,则也可因肾脏血管的过度收缩而使肾小球血液灌流量和GFR显著减少,从而造成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症等,均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从而引起肾性高血压,醛固酮分泌过多,则是造成体内钠、水潴留的重要发病因素。 (* 集合管不属于肾小管,也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功能上与远曲小管密切联系,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浓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理解方便,此处把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障碍一并论述。) 肾髓质间质细胞可形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A2(porstaglandinA2,PGA2)、和F2α(porstaglandinF2α,PGF2α),其中PGE2、PGA2具有扩张肾血管和促进排钠、排水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肾内PGE2、PGA2形成不足可能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它们对体内钠、水潴留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由肾脏皮质形成的一种激素,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等作用。因此当肾脏疾病使这种激素形成减少时,就可引起贫血,这是慢性肾炎引起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两侧肾脏切除后依赖透析疗法生存的病人,其血红蛋白浓度仍可保持在10%左右。因此有人认为,肾脏以外的组织也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生素D3本身并无生物学活性,它在体内首先必须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经25-羟化酶系统在C-25中羟化而生成25-(OH)-D[XB]3[/XB],然后25-(OH)-D[XB]3[/XB]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经1-羟化酶系进一步羟化生成1,25-(OH)[XB]2[/XB]-D[XB]3[/XB],才具有生物学活性。1,25-(OH)[XB]2[/XB]-D[XB]3[/XB]进入血液循环后,就能作用于远隔靶组织而显示其生理功能,例如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成骨作用等等。因此可以把肾脏形成1,25-(OH)-D[XB]3[/XB]看成是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肾脏生成1,25-(OH)-D[XB]3[/XB]减少,故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因而可发生低钙血症。这种低钙血症用维生素D治疗并无效果。故肾脏生成1,25-(OH)[XB]2[/XB]-D[XB]3[/XB]减少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具有抗维生素D作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