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脉弦口渴,少阳寒热乘胃劫津,可与小柴胡汤和正以解邪。 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白芍。 □ 脉右软左弦,寒热渐早,口渴喜饮,此胃津日损,木火尚炽,生津养胃以扶正,辛酸两和木火之郁热。 柴胡 人参 麦冬 橘红 黄芩 知母 白芍 乌梅 又 生鳖甲 知母 乌梅 炒桃仁 丹皮 草果 白芍 又 人参 知母 金石斛 川连 乌梅 茯苓 □ 不知饥饱,大便溏泄三次,寒热犯中,脾胃不和,未宜纯补,议用四兽饮意。 人参 草果仁 炙甘草 茯苓 广皮 木瓜 □ 阴虚之体,冷热失调,为疟寒热,重伤胃津为呕吐,夏至后病暑,宜生津和阳以安胃口 嫩竹叶 金石斛 广橘红 知母 制半夏 木瓜 □ 津伤复疟,寒热烦渴。 桂枝白虎汤,加花粉。 □ 脉弦如刃,烦渴脘痞,呕吐,蛔虫上升,此胃气已虑,暑热复入,三焦不行,客气逆乘,况病后调理失宜,本虚标实,姑进安胃降逆,冀得呕逆缓,气道稍顺,再议。 川连 乌梅肉 枳实汁 川椒 生白芍 生姜 □ 暑热未退,胃气已虚,蛔逆中痞,呕吐涎沫,是厥阴犯胃,胃气有欲到之象,进安胃法进安胃法呕逆稍缓,夜寐神识不安,辰前寒战畏冷,是寒热反复,阴阳并伤,有散失之势,拟救逆法,镇摄阴阳,得安其位,然后病机可减。 龙骨 桂枝木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蜀漆 □ 交寅、卯两手及臂冷,是脾胃虚阳失旋运,至午前复温,以阳旺于日中,故虽进稀粥,脘中痞闷,议进治中汤,健运中宫,使肝邪不敢戕伐中土,所谓疟痢之病,多因脾弱也。 人参 半曲 乌梅 茯苓 益智仁 广皮 木瓜 泽泻 □ 疟后胃虚,客气易逆,吐涎沫,不知饮食,进养胃制肝法。 人参 半夏曲 桂枝木 龙骨 乌梅 陈皮白 生白芍 牡蛎 □ 脉弦迟,形寒神倦,得之忧思惊恐,卫外阳气暴折,阴寒不正之气得以乘袭,将有疟疾,病机宜静摄护阳,庶外邪不至深入为害。 当归建中汤去姜,加牡蛎。 □ 形色脉证俱虚,寒热结耗胃津,脘中不知饥饿,二便皆觉不爽,徒进清热,消克中宫,更是坐困,考古暑病凡旬日不解,必当酸泄矫阳,以苏胃汁,元虚之体,恐滋变病。 桂枝木 生牡蛎 炒乌梅 生白芍 炒蜀漆 大枣 又 去大枣,加龙骨。 □ 体虚温疟,当从和正解邪,禁用柴、荆发散,及沉重伤下药。 桂枝木 黄芩 杏仁 花粉 生白芍 半夏曲 橘红 豆蔻 □ 寒热由四末迫劫胃津,是以病余不食不饥,叨叨汗泄,当养胃阴生津,以俟克复。 人参 卷心竹叶 生芍 茯苓 麦门冬 麻仁 □ 温疟阴伤,足热阳亢,病发日早。 六味去萸肉、山药,加人参、生芍、生鳖甲。 □ 热邪入肺为温疟。 桂枝白虎汤。 □ 但热无寒,咳嗽渐呕,周身疼楚,此为温疟,伏邪日久,发由肺经,宗仲景桂枝白虎汤,二剂当已。 桂枝白虎汤,加麦冬。 □ 瘅疟邪在肺,口渴,骨节烦疼。 桂枝白虎汤。 □ 肺疟咳逆欲吐。 芦根汁 花粉 杏仁 半夏曲 橘红 □ 劳怯一年,近日头胀潮热口渴,乃暑热深入为瘅疟也。《金匮》云∶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为病,不必发散消导,再伤正气,但以甘寒生津和阳,务使营卫和,热自熄。 北沙参 知母 生鳖甲 麦冬 乌梅 生白芍 □ 夏暑久郁为瘅疟,热胜则肺胃津伤,五心热,多咳,故薄味清养,自能向愈,甘寒除热生津方进商。 麦冬 花粉 竹叶 沙参 甜杏仁 甘草 □ 暑风入肺为阐疟,《金匮》谓阳气独发,嘉言云∶体阴素虚,而所伏暑气,日久混入血阴虚阳冒,上焦清窍皆蒙,胃阳失和,不纳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滞,都属禁例。 夫上实下虚,有客邪留着,镇降决不应病,仿之才轻可去实之例,分别气血,以宣之逐之。 青大竹叶 连翘 犀角 鲜荷叶汁 元参 通草 □ 脉数,稚年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暮夜潮热,天晓乃缓,由夏暑内伏,入秋乃发,病名,色白肌瘦,久热延虚,不可汗下消导,再伤阴阳,舌边赤,中心苔腻,兼欲呛咳,热灼上焦,肺脏亦病,法宜育阴制阳,仍佐清暑肃上,用景岳玉女煎。 鲜生地 石膏 生甘草 麦门冬 知母 竹叶心 □ 热势减半,脉犹劲数,夏季久伏之邪,由里而发,汗泄不能解彻,稚年阳盛阴虚,病当夜甚,从河间三焦并清法。 甘露饮。 □ 脉数右大,渴饮神迷,闻声若在瓮中,舌边赤苔有刺,伏暑必挟湿化疟,热蒸迫从伤津汁不复,脘中常闷。夫热病以存阴为先,疟已半月,须参里症,议清胃生津,若景岳玉女煎鲜生地 麦冬 竹叶 生石膏 知母 甘草 □ 体质阴虚,暑邪深入,着热渐渴,汗泄可解,此仲景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病名瘅疟。妄投苦辛消导,胃津劫损,气钝不知饥矣。 竹叶心 鲜生地 滑石 知母 牡丹皮 生草 □ 营液劫尽,邪透膻中,遂心热惶惶,难诉苦况。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况先厥后亦是肝病。用紫雪芳香走窜,勿使里邪结闭耳。汤药用饮子煎法,取轻清不滞,仅解在膈上之蕴热,议用景岳玉女煎。 鲜生地 知母 竹叶 风米 麦冬 石膏 生草 □ 脉左盛,邪留在血。寒热颇减未已,滋清里热,以俟廓清,不必过治。 鲜生地 生鳖甲 知母 天冬 丹皮 花粉 □ 仲景云∶凡元气有伤,热邪不去者,当与甘药。人之一身,不外阴阳二气而成,知阳虚中,阴虚用复脉,断断然也。是方全以复脉甘药护身中阴液,刘河间加入三石,名曰甘露饮子,盖滋清阴药,能救阴液,并能驱逐热邪之深伏。上焦如雾,滑石之甘淡以驱之;中焦如沤,石膏之甘辛寒以清之;下焦如渎,寒水石之甘咸寒以泄之,俾去邪不损真阴,非柴胡鳖甲之比。方名饮子,取重药以轻投,斯入阴不滞,攻邪不伐,又与汤散方法迥异耳。夏月最宜进商,奈世人忽而不究者颇多,故辨及之。 复脉汤加三石。 □ 春季失血,是冬藏未因,阴虚本病无疑。小愈以来,夏至一阴未能来复,血症再来,原病。今诊得右脉急数倍左,面油亮,汗淋涕浊,舌干白苔,烦渴欲饮,交午、未蒸蒸发热,头胀,周身掣痛,喘促嗽频,夜深热缓,始得少寐,若论虚损,不应有此见证。考《金匮》云∶阴气先伤,阳气独胜,令人热胜烦冤,病名瘅疟。要知异气触自口鼻,由肺系循募原,直行中道,布于营卫,循环相遇,邪正相并,则发热矣。津液被劫,日就消烁,火热刑金,咳喘为甚,此与本病虚损划然两途。仲景定例,先理客邪新病,恐补则助邪害正耳。是以右之诊为凭,议当辛甘之剂,驱其暑湿之邪,必使热减,议调本病,勿得畏虚养邪贻害,至嘱 桂枝 知母 麦冬 石膏 甘草 粳米 □ 前法大清气分,兼通营卫,石膏佐以桂枝,清肺为多,其余皆滋清胃热,仍有生津之意诊两手相等小数,交未末热势较昨似轻;右脉不甚急搏,而心热烦闷、作渴之象如昔。验舌干白,舌边过赤,阴虚之体,其热邪乘虚入三焦,皆有诸矣。况冬病风寒,必究六经;夏暑温热,须推三焦,河间创于宣明论中,非吾臆说也。凡热清片刻,议进甘露饮子一剂,服至五日再议。 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桂枝 白芍 麦冬 鲜生地 阿胶 人参 炙草 火麻仁 先用清水二盏,空煎至一半,入药煎四五十沸,澄清冷服。 □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夜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愈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先未尝立方。引腹痛洞泄,食滞阻其肠胃,火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但热不寒。本条之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热烁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曰以饮食消息主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已,暮夜昏谵,自知胸膈拒痛,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谷,谅进甘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 疟来呕吐,失血成块且多,乃平素劳伤积瘀,因寒热攻动胃络,瘀浊遂泛。血后肢冷汗阳明虚也。但疟邪仍来,口渴胸痞。虽是热邪未尽,然苦寒枳、朴等药再伐胃气,恐非所宜 鲜生地 生鳖甲 知母 生白芍 牡丹皮 竹叶心 □ 疟热攻络,络血涌逆,胁痛咳嗽。液被疟伤,阳升入巅为头痛。络病在表里,攻之不肯散,议搜血分留邪伏热。 鳖甲 丹皮 知母 鲜生地 桃仁 寒水石 □ 面赤口渴,脉大而空,劳倦夹虚,不可纯作时疟感治。 桂枝木 炙甘草 泡淡黄芩 生白芍 南枣肉 生姜 □ 脉空搏,面赤舌白,消渴汗出,昼夜不已,两足逆冷,寒热潮迟。此积劳阳虚,外邪易陷,本虚标实,复进柴葛加消导,谓之劫津,仍宜和营主治。 归建中去糖。 又 淡黄芩 知母 花粉 乌梅 广皮白 制半夏 草果 枳实 白芍 □ 外寒势缓,热渴势甚,此少阳木火迫劫胃汁,脘中津衰。热蒸痰饮,倘饮水过多,中焦不运,恐为水结。仿白虎之意,不泥其方,以示勿太过耳。 鲜竹叶 飞滑石 乌梅肉 麦门冬 知母 生白芍 □ 胃为肝阳之扰,冲气如呃,热时烦躁不眠,纯属里证,法当酸苦泄热,俾阳明凝和。 知母 淡黄芩 生鳖甲 卷心竹叶 丹皮 生白芍 乌梅肉 □ 胃虚热气上行,故觉气塞,当养胃阴生津,使阳和则邪清。积劳有年之体,甘寒为宜。 人参 竹叶 知母 粳米 麦冬 石膏 生甘草 又 鳖甲煎丸,早服七粒,午时七粒,暮时七粒,白滚汤送下。 又 生牡蛎 桂枝木 人参 花粉 生白芍 乌梅肉 □ 间日疟脉弦,烦渴无汗,头微痛,往来寒热欲呕,可与小柴胡汤。 柴胡 人参 生姜 黄芩 半夏 □ 寒热虽止,心热口渴,营分余邪未解。仿景岳玉女煎意,滋清营热,此伏暑可去。 生地 知母 生甘草 生白芍 生石膏 竹叶心 □ 口鼻吸入,上焦先受。因阴虚内热体质,咳嗽震动络中,逆致血上而胀。烦渴寒热,究是客邪,先以清暑方法。 杏仁 竹叶心 黑栀皮 连翘心 石膏 荷叶汁 □ 阴虚者邪未尽,瘅热汗解,用景岳玉女煎。 石膏 竹叶心 生地 知母 麦冬 白芍 □ 夏季疟发,温热恒多。攻下动里,里伤邪陷,变痢大痛。利频不爽。强食脘中遂胀,湿热阻遏,气偏滞也。况久病大虚,恐有变厥之虑。 黄连 黄芩 人参 乌梅 白芍 当归。 □ 手指尖及背部皆寒,唇舌亦皆麻木。夫背为阳脉经行之所,四肢亦属诸阳之本,况麻为气虚,凡阴伤阳无不损,当撤去苦寒,进和中制木意。 人参 炙草 炒白粳米 新会皮 木瓜 白芍 炒荷叶蒂 □ 脉大右涩,舌白,鼻窍干黑,不饥不食。由暑湿内伏,新凉外来成疟,汗泄表解,伏气,填塞胸臆,余热结于气分,思得肺化,如秋冬天降,则清肃令行。况初病身痛,亦湿热阻气之象,诸家不及道此。 栝蒌皮 杏仁 黑栀 郁金 川贝 枇杷叶 □ 肥人多痰多湿,暑热夏受,秋深凉来,伏热乃发。汗多不解,非关表寒;烦渴喜饮,均病。肺失降而胸痞闷,湿邪盛而战栗多。湿热合邪,同时气分,是太阴、阳明之疟。医不分经络混治,所以旬日之外邪未退舍也。 木防己 杏仁 炒半夏 枳实汁 生石膏 炒浓朴 生姜汁 □ 巅胀汗多,脘痞欲呕,热多寒少。初因遗泄阴伤,伏暑内发为疟,忌用柴、葛再泄其阳 淡黄芩 花粉 蒌皮 杏仁 醋炒半夏 豆蔻 橘红 飞滑石 □ 寒热已止,脘痞不饥,此清阳不主运通,益气佐以芳香醒中。 人参 白蔻仁 炒白芍 陈皮 炒半夏 茯苓 □ 舌灰白,胸痞,疟来欲呕昏厥,热时渴饮,此暑热不解,邪欲深陷,议泻心法。 黄连 黄芩 浓朴 半夏 杏仁 姜汁 □ 脉数,舌边白。暑湿热内伏为疟,呕逆胸满,间日寒热,邪势未解,议以酸苦泄热主治 川连 草果仁 黄芩 广皮白 乌梅 知母 半夏 生姜 □ 脾肾阳虚,背寒吐涎。邪虽未尽,又虑正伤,扶正驱邪,以冀劫疟。 人参 草果仁 炒焦半夏 生姜 乌梅肉 新会皮 □ 粤中阳气偏泄,途中烦劳涉虚。暑热内伏,凉风外加,疟来间日者,邪深不得与卫气阳但客邪六气,总化为热。吐蛔消渴哕逆,厥阴、阳明病也,里证显然,柴、葛泄表动阳,须 川黄连 人参 黄芩 乌梅肉 生姜汁 枳实 半夏 生白芍 □ 病起腹痛泄泻,继而转疟。舌腻,渴不能饮,呕逆吐痰,脘中热闷,乃暑热内伏,足太阳不主旋转运通,有以霍乱而起。缘未及分经辨证,邪留不解,有内结之象。不特老人质弱,如今霜降土旺,天令欲收,邪势未衰,未为稳妥,议用泻心汤法。 淡黄芩 川连 杏仁 炒半夏 浓朴 姜汁 □ 头痛恶心呕涎,冷自四肢起,舌白渴饮,胸痞闷,眼白带黄,汗多,乃太阴湿疟也。夏秋伏邪而发,并非暴受风寒,不可发散。 杏仁 枳壳 广皮白 半夏 藿梗 蔻仁 浓朴 姜汁 □ 疟发于秋,名曰伏气。两旬不解,消滞清火而不见效。寒少热多,口渴喜暖,心中懊能自主。是无形气结,蒌、连、枳、半,只治有形有滞,寒热未能开提,懊 气结,况无汗为烦,表里气机不行,显然窒闭,宗仲景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 栀子 香豉(各三钱) □ 浴后寒热,卫阳损也,用建中汤。 人参 归身 桂枝木 蜜姜 黄 炙草 白芍 大枣 □ 阳气发泄,寒热脉大。 蜀漆 龙骨 人参 桂木 牡蛎 生芍 □ 左数甚。 人参 五味 山药 熟地 芡实 茯神 □ 左数寒热。 人参 桂枝木 南枣 炙草 牡蛎 又 人参 生白芍 生牡蛎 乌梅肉 炙甘草 小麦 又 何人饮。 又 鳖甲煎丸。 □ 从来通则不痛,通者非流气下夺之谓,作通阴阳训则可。阅《内经》论痛,都因寒客。今脉左搏而大,气坠便不爽,宛是阴液少,气失疏泄。议用辛酸甘缓,而和体用。 小茴香炒当归 生白芍 另参汤远药进。 又 熟地 炙草 山药 秋石丸 五味 白芍 茯神 □ 脉左细右空。小产亡血未复,风邪外袭营卫孔隙,寒热汗出。视目紫晦,面色枯痿,其真气衰夺,最虑痉厥之变。此辛甘缓和补法,以护正托邪。 人参 白术 干姜 桂枝 炙草 □ 脉虚数,舌白。身痛脘痞,有痰,寒热日迟。此阴阳两损,时令湿邪外薄,内应太阴,谓之虚邪,宜从中治。 人参 半夏 知母 生姜 茅术 陈皮 草果仁 乌梅肉 □ 夜来忽然昏晕,目无光,筋骨痛。营液暗损,任、督皆惫之象。 人参 炙甘草 鹿茸 当归 酒炒白芍 鹿角霜 □ 自昏厥以来,耳聋舌白,呕逆涎沫,大便不通,必有暑邪吸入胃脘。此肝气升举,诸阳,腑气窒塞,恐内闭昏脱,最为可虑。体虚夹邪,先清邪以安胃,议以酸苦泄热驱暑。暑汗无止涩之例,总以勿进表散,乃里症治法也。 川连 黄芩 广皮白 乌梅肉 生姜汁 炒半夏 枳实 □ 两脉皆起,神气亦苏,但大便未通,中虚舌白,理难攻下。况肝虚易惊,又属疟伤致厥,仲景虽有厥应下之文,验诸色脉,不可徒执书文以致误。 人参 半夏 生白芍 川连 枳实 乌梅肉 □ 前此未尽疟邪仍至,兼之恼怒,肝气结聚中焦,补虚之中必佐散邪开结。 人参 生牡蛎 白芍 橘红 炙鳖甲 丹皮 □ 产后下虚,利后为疟,是营卫交损,况色脉并非外邪,补剂频进不应,由治错乱。经云∶阳维为痛苦寒热。 人参 桂枝木 炒当归 鹿角霜 炙甘草 炮黑姜 □ 积劳伤阳,哀戚动藏,重重内损,其夏秋伏邪,已深在重围。此从阴经而来,朱汉老非,病患服药而安,温药助阳也。考三阴而投温补扶正,正谓托邪。知母入咽即呃,阳明之阳几渐,不饥不食不寐,阳不流行,三焦困,脾胃惫矣。肛坠属阴伤气陷,难任纯刚之剂。 人参 当归(米炒) 浓朴 麋角(酒浸烘) 炮姜 草果 □ 阴疟足太阴经,先进柴胡姜桂汤。 柴胡 黄芩 栝蒌根 甘草 桂枝 干姜 生牡蛎 □ 疟两旬不解,寒多热少,是为牝疟,进牡蛎散。 牡蛎 龙骨 肉桂 白芍 云母 蜀漆 炙草 大枣 □ 牝疟寒多,内热心悸。 阳旦汤,加生牡蛎、花粉。 □ 劳疟不止,肢肿寒多。 阳旦汤,加牡蛎、云母石。 □ 阴疟四月,汗泄,下肢肿。 早服八味丸。 淡附子 细辛 生白术 泽泻 □ 厥阴阴疟不止,能食。 熟地炭 淡苁蓉 牡蛎 五味子 鹿角霜 龙骨 □ 阴疟三年不愈,下虚遗泄。 蜀漆 牡蛎 炙黄 桂枝 龙骨 炙甘草 □ 阴疟久虚。 益气汤加附子。 □ 阴疟脉沉,渐背寒肢冷,脘中食入痞满。此属阳气伤极,春深木旺,恐变浮肿胀病,宜理中兼理下焦,勿得驱邪治疟。 附子桂枝人参汤,加块茯苓、生姜、大枣。 □ 冬月伏邪,至春发为温疟,汗出不解,非因新感可知。脉虚,先有遗症,忌进耗散真气,和正解邪为稳。 桂枝 草果 杏仁 白芍 枯芩 桔梗 □ 疟由四末,必犯中焦,胃独受其侮克,故烦渴脘痞不饥。今日舌绛便溏,阴气先伤,阳邪未尽,宜芩、芍和里,益以泻木邪,救胃阴。 黄芩 丹皮 白蔻仁 白芍 青蒿 乌梅肉 □ 经月疟后,易生嗔怒。春令内应肝胆,其用太过,其体尤虚,所以自觉馁怯。考仲景,疟来痊期,血气凝结胁中,必有瘕聚,名曰疟母。母者,疟邪病根也,鳖甲煎丸主之,使气血通行,留邪无可容矣。 □ 服露姜饮颇逸,第寒热仍来,知邪伏于阴,不得透解;大便不通,又经旬日,议从厥阴搜逐三阳皆通,邪无容足之地矣。 □ 疟久邪入络,络主血,邪结血分,则为疟母。仲景鳖甲煎丸专以升降宣瘀治肝,谓寒热少阳,久必入肝,肝主血,左胁为肝膜俞也,攻病固当如是。但欠有遗精,食少不化,诸恙病非一端,此攻邪温补,未能动病,莫若养正,气旺邪自除,古有诸矣。 午服妙香散,晚服阿魏丸。 □ 久疟针挑,汗出乃止,经脉邪去,络脉留邪,胁下遂结疟母,按之坚,形高突。四年带病,仍然能食便通,其结聚不在肠胃,药下咽入胃入肠不效,盖络脉附于脏腑之外廓耳。 生鳖甲(青色刮去衣,四两) 穿山甲(炙,二两) 五灵脂(烧至烟尽为度,二两) 麝香(忌火,另研,五钱) 辰砂(忌火,另研水飞,五钱) 上药各研,净末分两加入阿魏一钱,同捣丸,饥时服二钱。 □ 三疟已久,自述烦劳必心胸痞胀。凡劳则伤阳,议温养营分托邪一法。 人参 桂枝 炙甘草 南枣 茯苓 蜀漆 当归身 生姜 □ 疟三日乃发,是邪伏在阴,经年虽止,正伤难复。卫阳外泄,汗出神疲,宜甘温益气之属。五旬向衰,必节劳保养,不徒恃药。 养营法,用煨姜三两、南枣四两,煮汁泛丸。 □ 三日疟是邪伏阴分而发,非和解可效。久发不止,补剂必以升阳,引伏邪至阳分乃愈,守补药则非。 鹿茸 人参 熟附子 炒黑杞子 鹿角霜 当归 茯苓 炒沙苑 □ 稚年三日疟,太阴脾伤为多,饮食忌用腥膻,劫邪继以升阳。 常山 白术 浓朴 草果 陈皮 姜汁 □ 诊左现小数,右缓濡溺。食已烦倦,是脾阳渐衰,古人谓疟、痢都因脾弱也。况便溏足色夺形瘦,若不急补后天,以崇母气,区区疲药,元气消惫矣。用《局方》加味四兽饮。 人参 熟术 草果仁 广皮 茯苓 炙草 乌梅肉 □ 此劳伤阳气之疟,循环不已,脉络久空,当升补阳气。 生 炙草 生姜 鹿角 当归 南枣 □ 露姜饮止疟,是益中气以驱邪,虚人治法皆然。脾胃未醒,忌进腥浊。 人参 炙草 半夏 益智仁 橘红 姜汁 □ 阴泄阳冒频遗,鼽衄寒热消渴,气上撞心,欲寐惊惕,饮多呕逆,两足如坠,茎中凝窒。《金匮》谓阴气先伤,阳乃独发。见疟厥阴经疟,与上焦治异。 鲜生地 知母 生甘草梢 元参 川斛 竹叶 □ 热病时疟,不厘清理在气在血,以发散消导,劫伤胃汁,遂不饥不食。突遭惊骇,肝阳,复令倏热倏凉,两足皆冷,腹胀不和。胁中有形触痛,由久病入络。阴阳不通,二便窒闭,先与更衣丸二钱,俟半日后,大便得通。次日用药,当以两和厥阴、阳明方法。 生牡蛎 柏子仁 生白芍 川楝肉 小黑豆皮 细根生地 □ 疟热伤阴,阴液不得上承,舌心扪之如板。目瞑面肿,惊惕,肝阳化风内震;胃气愈逆痞,欲人抚摩。热气聚膈,蒸迫膻中,必至神昏闭塞,老年凶危俄顷,然非形质之结清寒攻荡可效,况已泻利在前,邪陷阴伤显然。夫阴伤属下,热聚居上,救阴之剂未遑透膈以滋下。芩、连、凉膈,苦辛燥气再伤阴,究非至当。展转筹划,法宜分理,议于今晚先进清心牛黄丸一服,匀三次温开水与服,取其芳香清燥以开其结。明日再诊议方。 □ 冒暑远行,热气由口鼻入,犯上犯中,分布营卫,故为寒热疟疾。当淡薄食物,清肃胃投药以凉解芳香,或甘寒生津,皆可疗此。奈何发散以去寒,不知口鼻受热,与皮肤受寒迥,治之不效,肆行滋补,参、术、 、地,粘腻中宫,肺气壅闭,胃中滞凝,肿胀每上至下,一身气机不通,张戴人所谓邪得补而势盛,如养寇殃良之比。但病久形消,矫其非而再为攻逐,又虑正气之垂寂,故改汤为丸。丸者缓也,使中焦得疏,渐渐转运,升降得宣,六腑有再通之理,腑通,经脉之气无有不通者矣。每日进丹溪保和丸。 □ 左胁下宿积有形,今疟疟反复,左胁又结疟母,胸脘痞闷,大便艰难,乃疟症余邪与气结,六腑亦因之不宣,宜攻以通其瘀滞,先进鳖甲煎丸三钱。早上、午时、暮时各用七粒,开水送下。 □ 疟邪未尽,堵截气窒,致腹满足肿,气逆欲喘。水湿内蕴,治当分利。 杏仁 牡蛎 猪苓 浓朴 泽泻 茯苓 □ 疟止太早,邪热未尽,脘痞不饥,口渴自利,防有滞下。 川连 黄芩 半夏 枳实 白芍 橘白 □ 同议上下合邪,泄厥阴以安阳明,仍佐整肃暑湿方法。 桂枝木 川连 人参 生牡蛎 乌梅 白芍 □ 痰哮由外邪而发,坐不得卧,肾病为多。以风寒必客太阳,体弱内侵少阴耳。若夫暑湿,触自口鼻,背部疡疖,乃鼻窍应肺,是手经受邪,辛凉气轻之剂可解,以肺欲受辛,其象上悬,气味沉重,药力下走而肺邪不解。然夏病入冬,气候迭更,热邪久而深入,气血日被损伤,滋清如胶、地,搜逐如鳖甲煎丸,无如不独阴亏,八脉气衰,如寒为热,病形渐延损怯,喉痛,火升上热,缓必下热,此刚药难投,柔温之养,佐通奇脉定议。 生鹿角霜(三钱) 炒黑枸杞(钱半) 茯苓(钱半) 沙黑归身(钱半) 熟地炭(三钱) 生沙苑(一钱) □ 瘕泄下冷热升,议通摄任、督之散越。 鹿角霜(三钱) 熟地炭(五钱) 补骨脂(盐水先煎百沸,八分) 败龟板(刮光炙脱研,三钱) 云茯苓(钱半) 石壳建莲(连壳勿研,十粒) □ 经先期三日,热多寒少,脉左弦大。血分偏热,治厥阴疟邪窒在血。 生鳖甲 冬桑叶 青蒿梗 炒桃仁 炒丹皮 川贝母 □ 疟乃暑湿客邪,血证逢时便从。已是阴亏体质,治邪须顾本元,议与竹叶地黄汤。 竹叶 知母 川贝母 鲜生地 薄荷 □ 寒热后,诊脉小弱,舌白,渴不欲饮,痰多气闷。疟未尽而正已虚,不可过攻,防其衰 生术 半夏 草果仁 广皮 茯苓 浓朴 □ 疮家湿疟,忌用表散。 苍术白虎加草果仁。 □ 伏邪成疟,寒热间日作,汗多欲呕,中脘痞闷不饥,进泻心汤法。 川连 黄芩 杏仁 枳实 姜汁 半夏 浓朴 草果 □ 脉无力,寒热夜作,烦渴恶心,舌黄中痞。虽是伏暑为疟,然平素烦劳,即属内伤,未可泥于发散消食,先进泻心汤以泄蕴热。 川连 淡黄芩 花粉 枳实 姜汁 炒半夏 豆蔻 橘红 □ 寒热后津伤,舌上黑胎,口干不知味,食不易饥,大便不爽,宜进滋养阴液法。 麦冬 知母 橘红 人参 川石斛 乌梅肉 □ 产后未满百日,下焦精血未旺,遂患三疟,缘真气内怯,邪不肯外出。医药清散攻下,仅治三阴之疟,遂致魄汗淋漓,乃阳气脱散败坏之象矣。 人参 补骨脂 炒黑茴香 茯苓 归身 □ 湿盛寒战,不解成疟。湿主关节为痛,邪在里为烦,总以湿热里疟,治宜用苦辛。 川连 黄芩 杏仁 姜汁 半夏 浓朴 □ 脉大,寒热渴饮,舌渐黄。气分热胜,血弱已久,恐邪漫劫津,清气热即以和阳,议用张氏玉女煎。 石膏 竹叶心 鲜生地 知母 生甘草 生白芍 □ 伏邪留于少阴、厥阴之间,为三日疟。百日不愈,邪伤真阴,梦遗盗汗。津液日枯,肠难。养阴药虽为有益,但深沉疟邪,何以得追拔扫除?议以仲景鳖甲丸三十粒,早上开水送下,午后进养阴通阳药。 复脉汤,去人参、生姜、加牡蛎、鹿角霜。 □ 邪与气血胶凝则为疟。女病在络。自左胁渐归于中焦,木乘土位。东垣谓疟久必伤脾胃既成形象,宜通恶守,佐芳香乃能入络。凡食物肥腻呆滞,尤在禁例。所虑延及中满。 人参 草果 陈皮 木香 茯苓 浓朴 青皮 郁金汁。 □ 深秋曾诊,拟议此病为暑湿食瓜,辛甘寒分利,奈何脾阳又受辛寒之累,致浊阴聚形,食复,阳属受戕。凡身中脾阳宜动,动则运;肾阳宜藏,藏则固,斯为命根。《局方》大建脾丸、仲淳资生丸,多以补虚通滞,芳香合用,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辅正之力得矣。 人参 陈皮 浓朴 益智仁 茯苓 木香 □ 间日寒战,发热渴饮,此为疟。饮水结聚,而心中痛胀,乃病上加病。不敢用涌吐之药,暂与开肺气壅遏一方。 生石膏 大杏仁 生甘草 蜜水炒麻黄 □ 脉如平人,但热不寒,烦渴,身疼时呕,此温疟也。仲景有桂枝白虎汤一法,一剂知,二剂已也。 桂枝白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