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热和用水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一般都离不开一定的温度和水。加热、用水的程度、数量和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炮制的质量,是炮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炮制学的基本内容。 [b](1)温度:[/b]常用的有气候温度和人工温度两种。 气候温度:即指自然界四时气候。这种温度与水制法有密切的关系。如洗法、浸法、漂法和润法都是借助气候温度使药物比较容易吸入水分,溶去毒性物质及杂质,达到软化药物,便于切制,减低毒性,去掉杂质的目的。此外,发酵和发芽也是利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其产生酶或增强酸的活性。春秋二季温度最为适宜,有利于用水炮制药物。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都存在着不利于水制的方面。制药必须适应客观规律,选择适当的地方存放用水泡制的药物。如:夏季选择阴凉的地方,冬季选择温暖的地方。这样,便可充分利用适宜的温度,配合水制法进行炮制。 人工温度:即燃烧燃料和通电所产生的热。燃烧燃料加热按温度高低,习惯有微火、文火、武火的分别。武火火焰大,火力强;文火火焰小,火力较弱;微火无焰,力更弱。这是分别温度的传统经验。用温度计测量,对于温度的掌握更为准确方便,目前多已采用。这种温度可以用人工调节,能适应炮制的需要,广泛应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如煅法需要武火(可达240℃以上),才能将矿物类药材煅至红透松脆:清炒法中的炒黄,一般用文火(90℃以下),达到干燥药物的目的。 通电加热可以随人的意志固定它的度数,比燃烧燃料加热更为便利,烘箱、电炉等加温方式已应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 [b](2)水量:[/b]炮制中用水量的多少,必须根据具体制法的需要而定。药物与水的比例,可分数倍水量、相等水量和少量水等几种。 数倍水量和相等水量为水制法中的淘法、洗法、浸法和漂法及水火共制法中煮法的用水量。淘和洗必须将药物放在数倍于药的水中,才能在水中进行翻动和擦洗药物的操作,使其洗涤充分,达到清洁或软化药物的目的。浸、漂、煮的过程中,缸内或锅内的水,一般以能淹没药物为宜,以利药物吸入水分或液体辅料,均匀地受热或溶出毒性物质或杂质,达到柔软药物,便于切制,减低毒性,增强药效的目的。 少量水为水制法中的喷洒和浸润的用水量。在药物上面喷洒少量清水,或将药物放在少量液体辅料中,经常翻动,使水分或液体辅料全部吸收。这样便可以在保存有效成分和节约辅料的情况下,达到软化,便于切制的目的。 [b](3)加热、用水的时间:[/b]由于具体炮制方法的不同,药物质地、体积的差异,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于加热、用水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处理好加热、用水的时间。 根据具体制法的需要进行加热、用水。如火制法中的盐水炒比麸炒加热的时间长。因为盐水炒要求将辅料炒干,麸炒只要求将药物的表面熏黄。水制法中的漂法比洗法用水的时间长,因为漂法要求漂去内部所含的有毒物质或杂质,洗法只要求洗去表面所附的灰土。 根据药物的质地进行加热、用水。如炒炭时,根及根茎比花叶炒的时间长,因为前者比后者坚实,不易炭化。浸制时,木本植物的根比草本植物的根浸的时间长,这也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坚实,水分不易渗透到内部。 根据药物的体积进行加热、用水。同属一种矿物,用火煅制时,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煅的时间长,因为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受热缓慢。同属一种植物,用水浸制时,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浸制的时间长,因为水份渗透到深部,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缓慢。 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进行用水。夏季温度高,药物体积涨大,水易渗透,洗、浸、漂、润的时间应相应地缩短;冬季气温低,药物体积缩小,水不易渗透,水制的时间必须相应地延长。 总而言之,加热、用水的程度、数量和时间,必须与炮制的需要、药物的质地、体积、气候的变化相适应,以保证炮制的质量,使药物充分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