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粉刺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之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本病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春期男女。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病因病机]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 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 [诊断] 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吨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瘙痒,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或触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鉴别诊断] 一、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为面部中央及鼻尖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 二、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损,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及膝等接触部位。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经风热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肺经风热,壅阻于肌肤,故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 治法:清肺散风。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二)湿热蕴结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故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湿热蕴结肠胃,故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三)痰湿凝结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化湿生痰,痰湿凝结于肌肤,故见皮损结成囊肿;中焦不运则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为痰湿凝结之象。 治法:化痰健脾渗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颠倒散、鹅黄散等,茶水调搽。 (二)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 [预防与调摄] 1.经常用温水、硫黄肥皂洗脸,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 2.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引起感染。 3.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结语] 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其特点是皮肤上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好发于颜面、胸背,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应与酒渣鼻、职业性痤疮相鉴别。肺经风热证,治宜清肺散风,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化湿,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痰湿凝结证,治宜化痰健脾渗湿,方用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选用颠倒散、鹅黄散、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