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症

[b]小续命汤[/b] 通治六经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人参 白芍 川芎 黄芩 防己 杏仁 炙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炮 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b]防风通圣散[/b] 治中风,伤寒疮疡,及一切表里俱实之症。 酒大黄 芒硝 防风 荆芥 麻黄 栀子 白芍 连翘 川芎 当归 薄荷 白术(各五分)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钱) 甘草(二钱) 滑石(三钱 加葱姜煎,日可两服,夜可一服。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王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歌曰∶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枯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b]驱风至宝丹[/b] 治风中经络脏腑,及一切危证。 天麻 人参 熟地 羌活 桔梗 石膏 独活 黄芩(各一两) 薄荷 大黄(酒浸) 芒硝黄柏 荆芥 麻黄 栀子 细辛 连翘 黄连 全蝎(各五钱) 川芎(三两半) 白术(一两半) 白芍 当归 防风(各二两半)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上二十六味,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b]侯氏黑散[/b]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颠。 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细辛 干姜 人参 茯苓 当归川芎 牡蛎 矾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方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其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然风以寒为帅,先以细辛、干姜驱其助虐之寒;火乘风而发,又以黄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热;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b]地黄饮子[/b]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阴气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五分) 薄荷叶(二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然火由风发,则无形而行速,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b]参附汤[/b](见盗汗 [b]三因白散[/b] 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气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钱研) 半夏(三钱) 生附子(二钱 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温服。寒化证,脉微或脉脱,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脉数,手足温,为热化证,宜风引汤、竹叶石膏汤之类。 [b]白虎汤[/b](见伤寒 [b]竹叶石膏汤[/b](见火症 [b]黄连阿胶汤[/b]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少阴中风,借用此方。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二只打匀,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b]苏合香丸[/b] 至宝丹(驰名药,肆中发兑方,不必载。 [b]顺气散[/b]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乌药 白芷(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b]匀气散[/b] 白术 乌药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 甘草(各五分) 上锉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b]涤痰汤[/b] 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 枳实 茯苓(各二钱) 橘络(一钱五分)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 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b]竹沥汤[/b]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謇涩。 竹沥 荆沥(各五分) 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孙男心典)按∶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b]风引汤[/b] 治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风螈 ,并治癫、狂、痫。 大黄(二两) 干姜(三两) 龙骨(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牡蛎(四两)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 滑石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竹簏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约每服一两半。 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升,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使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麝、脑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b]白矾散[/b] 治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 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 若气衰力弱,不宜吐之。 [b]急救稀涎散[/b]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挺肥实不蛀者,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 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b]三化汤[/b]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浓朴 枳实 大黄 羌活(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经》云∶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痿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宜三化汤,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若脾虚则肢四亦不用也。《经》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b]肘后紫方[/b](《外备》) 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两) 大豆(一升) 防风(三两) 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矢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风。 [b]华佗愈风散[/b] 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 、角弓反张,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等症。 荆芥(微炒为末) 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风亦用之。 [b]豆淋酒法[/b]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搅,以绢滤取清汁送药,或专用此汁顿服取汗。 [b]续命煮散[/b](《外备》) 复荣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风 独活 人参 生地 当归 川芎 荆芥穗 细辛 远志 干姜 半夏(各五分) 上锉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