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证第九十二问

巢氏云∶疟疾者、由夏伤于暑,客于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邪气乘之,动前暑热、正邪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更虚,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交争复发。小儿未能触冒于暑,而亦病疟者,乃乳母持抱解脱,不避风寒者也。夫风邪所伤,客于皮肤,而痰饮积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交争,若真气胜则邪气退,邪气未尽,故发疟也;邪气虽退,阴血尚虚,邪干于真气,脏腑热气未散,故余热往来也;其病正发,寒热交争之时,热气乘脏则燥而渴,留饮停滞成癖,结于胁下,故瘥后胁下结硬也;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癖也;寒热往来,而热乘五脏,气积不泄,故烦满,寒热相搏,而击于脏气,故腹痛也。寒多热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渴者,白虎加桂汤;小便赤热多而渴者,小柴胡汤;疟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热多者,可服清脾汤;养胃汤,治脾胃冷弱者,四兽饮亦可服。其截疟丸子、切不可用砒霜者,但可服有常山者,有阿魏者,真能散痞癖也。热多汗出而渴腹疼者、大柴胡汤加葛根可也。其疟后加之冷证痞癖结块者,木香丸主之;烦闷者,五苓散;有热甚者,白虎汤,或加桂,或加人参。时行壮热者,柴胡石膏汤亦可服;头疼甚者、葱白加甘草亦可服; 知母麻黄汤,亦治疟之奇剂也。 [b]桂枝麻黄各半汤[/b] 见第五十三问。 [b]白虎加桂汤[/b] 见第五十八问白虎汤。 [b]小柴胡汤[/b] 见第二十九问。 [b]柴胡桂枝汤[/b] 柴胡(八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半) 芍药 甘草 桂枝(各三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b]鬼哭散[/b] 治止疟疾。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酸炙) 甘草(炙、各等分) 上除鳖甲甘草炙外,三件不得见火,用桃柳枝七寸同煎,临发。略吐涎不妨,只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亦效。 [b]清脾汤[/b] 治瘴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饮水,小便赤黄,大便欠利。 青皮 浓朴(姜制,炒) 白术 草果(去) 柴胡 茯苓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b]四兽饮 [/b]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瘴疟,最有神效,常服温中快膈。 半夏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 橘红(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乌梅、姜、枣各一,水一盏煎服。 [b]胡黄连散[/b] 治小儿疟。 人参 胡黄连 草果 槟榔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锉散,水一盏,煎三分服。 [b]养胃汤[/b]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 浓朴 苍术(制) 半夏(泡、各一两) 藿香 草果仁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 橘红(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去滓热服。兼治冷冻饮料伤脾,发为疟疾。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寒疟加桂。 [b]又方[/b] 陈皮(去白、三钱半) 甘草(炙) 浓朴(制) 半夏(各三钱、泡) 人参 草果(各二钱) 白茯苓(四钱)藿香(七钱、洗) 青皮(去瓤) 莪术 三棱(煨) 大腹皮(各一钱半) 苍术 乌梅(各五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b]经效疟丹[/b] 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 真阿魏 雄黄(各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上沸汤泡阿魏研散,雄朱和之,稀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候冷,空心服。瘴疟桃枝煎冷服。临发磨一丸,敷鼻头口畔。 [b]大柴胡汤加干葛[/b] 见第二十九问大柴胡汤。 [b]木香丸[/b] 见第四十六问。 [b]五苓散[/b] 见第五十二问。 [b]白虎汤[/b] 见第五十八问。 [b]柴胡石膏汤[/b] 见第五十二问。 [b]葱白汤[/b] 见第五十一问。 [b]知母麻黄汤[/b] 治伤寒瘥后,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语言错缪,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痰,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般发汗不尽,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 麻黄(去节) 甘草(炙) 芍药 黄芩(各半两) 桂枝(去皮、半两、盛暑可减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令微汗。若心烦不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气和即愈。未汗须再服,大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