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痛门

□ [b]胡[/b] 腹中雷鸣切痛,痛甚则胀及两腰,呕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气侮脾,乃中土阳气不足也。温而通之。 附子理中汤去草,加川椒、吴茱萸、水红花子。 又 脾脏虚寒,宿积痰水阻滞,腹中时痛,痛甚则呕。仿许学士法。 附子理中汤加当归、茯苓、吴茱萸、枳实、大黄。 渊按∶温下之法甚善,惜以后易辄耳。 又 腹痛,下午则胀,脉沉弦。此属虚寒挟积。前用温下,痛势稍减。今以温中化积。 川熟附 党参 干姜 花槟榔 茯苓 当归 青皮 陈皮 乌药 又 腹痛三年,时作时止,寒在中焦,当与温化无疑。然脉小弦滑,必有宿积。前用温下、温通两法,病虽减而未定。据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则兼湿热,故脉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为阴中伏阳也。当利少阴之枢,温厥阴之气,运太阴之滞,更参滑以去着法。 柴胡 白芍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茯苓 木香 白术 另∶用黄鳝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渊按∶既知宿积,何不再进温下?三年之病,谅非久虚。脉浮小沉大,乃积伏下焦。盖痛则气聚于下,故脉见沉大。此论似是而非。 又 腹痛,左脉弦,木克土也。仲景云∶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汤。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时得食稍安,究属中虚,而漉漉有声,或兼水饮。今拟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饮,再观动静。 老桂木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党参 川椒目 渊按∶此寒而有积,为虚中实证,与建中甘温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满中,胃气转失顺下也。 又 用建中法,痛势上攻及胃脘,连于心下,左脉独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拟疏肝。 金铃子 延胡索 吴茱萸 香附 高良姜 木香 白檀香 □ [b]沈[/b] 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 [b]时[/b] 脘痛不时发作,曾经吐蛔,兼见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 金铃子散加五灵脂、香附、干姜、川连、使君子肉、乌药、乌梅、茯苓。 又 肝胃不和,脘胁痛,得食乃安,中气虚。拟泄肝和胃。 二陈汤去草,加川连、六神曲、乌药、高良姜、香附、砂仁。 □ [b]殷[/b] 呕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连胸胁,肝亦病矣。气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养血,生津益气为治。 淡苁蓉 枸杞子 归身 火麻仁 大麦仁 茯苓 半夏 陈皮 沉香 砂仁 □ [b]谭[/b] 脘痛欲呕,甚则防厥。 党参 陈皮 茯苓 川椒 吴茱萸 蔻仁 生姜 □ [b]冯[/b] 脾胃阳衰,浊阴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块,上攻则心嘈,嘈则脘痛,黄昏乃止,大便常艰。 拟通胃阳而化浊阴,和养血液以悦脾气。 淡苁蓉 陈皮 吴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乌梅 川椒 制半夏 又 脘痛呕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温,何能散寒蠲饮。 二陈汤去草,加淡苁蓉、当归、干姜、吴茱萸、乌药、砂仁。 又 温肾通阳以散沉寒之气。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当归,加川熟附、葫芦巴。 □ [b]顾[/b] 当脐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恶寒,里无大热,渴不多饮。寒食风热互结于脾胃中,用《局方》五积散合通圣散,分头解治。 五积合通圣,共为末。朝暮各用开水调服三钱。 又 用五积合通圣温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脉迟,喜食甜味,痛在当脐,后连及腰,身常懔懔恶寒。 此中虚阳弱,寒积内停。拟通阳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阴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制附子、木香、元明粉、乌药、苁蓉。 又 温脏散寒,腹痛已止。今当温补。 淡苁蓉 杞子 熟地 当归 茯苓 陈皮 吴茱萸 制附子 乌药 砂仁 渊按∶尚嫌腻滞。仍从四君加减为妙。 □ [b]袁[/b] 三四年来腹痛常发,发则极甚,必数日而平。此脾脏有寒积,肝经有湿热,故痛则腹中觉热。拟温脾兼以凉肝。 金铃子散加陈皮、茯苓、干姜、白术、川朴、白芍、神曲、砂仁。 又 腹中寒积错杂而痛,古今越桃散最妙,变散为丸可耳。 淡吴萸 干姜 黑山栀 白芍 炙甘草。 神曲末一两,煮糊为丸。每朝服三钱,开水送下。 夫越桃散惟姜、栀二味。吴萸、白芍者,复以戊己法。加甘草取其调和也。 □ [b]某[/b]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腹中结瘕,亦气之不运也。 二陈汤去草,加白术、沙苑子、焦神曲、苡仁、泽泻、砂仁、通草。 又 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呕吐酸水痰涎,经来则腹痛。先与泄肝和胃。 川连 半夏 陈皮 茯苓 栝蒌皮 薤白头 干姜 蔻仁 猩绛 旋复花 又 腹中久有癖块,今因冷食伤中,腹痛泄泻,呕吐不止,心中觉热。拟苦辛通降,先止其呕。 二陈汤去草,加黄芩、川连、川朴、苏梗、藿梗、蔻仁、泽泻。改方加神曲。 □ [b]某[/b] 自咸丰四年秋季,饱食睡卧起病,今已五载。过投消积破气之药,中气伤戕。脘间窒痛,得食则安,不能嗳气,亦不易转矢气,脉迟弦。肝胃不和,阳虚寒聚于中。拟通阳泄木法。 苓桂术甘汤加陈皮、白芍、吴茱萸、干姜、大枣。 又 胸背相引而痛,症属胸痹。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仁、制附子、桂枝、干姜、吴茱萸、蔻仁、竹茹。 □ [b]孙[/b] 中虚土不制水,下焦阴气上逆于胃。胃脘作痛,呕吐清水,得食则痛缓。拟温中固下,佐以镇逆。 四君子汤去草,加干姜、乌药、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饼。 渊按∶土虚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 [b]秦[/b] 悬饮居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大戟 甘遂 白芥子 吴茱萸(各三钱) 大枣(二十枚) 将河水两大碗,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大碗,去滓,然后入大枣煮烂,候干。每日清晨食枣二枚。 渊按∶此十枣汤变法也。以吴萸易葶苈,颇有心思。 □ [b]某[/b] 寒气凝聚,少腹结瘕,时或上攻作痛。法以温通。 小茴香 吴茱萸 木香 青皮 乌药 延胡索 三棱 砂仁 香附 □ [b]钱[/b]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块攻大痛欲厥,头汗如雨。 用方大法,温通无疑。惟舌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减,又属虚象。 金铃子散加人参、乌梅、乌药、泽泻、补故纸、吴茱萸、木香、肉桂、枸杞子、五味子、茯苓、肉果。 又 水饮痰涎与下焦浊阴之气,盘踞于中。中脘腹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痛势稍减。 但脉仍微细,泄仍臭秽,谷食厌纳,中气大虚,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仍为棘手。 前方去人参、五味、乌药、故纸、肉果,加白芍、干姜、萱花、橘饼。 □ [b]某[/b]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当温通。 金铃子散加干姜、吴茱萸、当归、枸杞子、官桂、木香、乌药、紫石英。 □ [b]张[/b] 寒气稽留,气机不利。胸背引痛,脘胁气攻有块。宜辛温通达。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薤白头、干姜、吴茱萸、延胡索、九香虫。 □ [b]某[/b] 肝胃不和,腰胁胸背相引而痛。舌光无苔,营阴内亏。大便溏薄,脾气亦弱,并无呕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温通阳,酸甘化阴。 陈皮 茯苓 苏梗 吴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头 白芍 橘饼 渊按∶脾肾虚寒宜甘温,营阴内虚宜柔缓,故不用姜、附刚燥之药。 □ [b]某[/b]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而无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逆也。 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二陈汤去草,加代赭石、旋复花、神曲、干姜、白芍、川椒、甘遂、泽泻。 □ [b]某[/b] 丹田有寒,胸中有热,中焦不运,湿甚生虫。与黄连汤。 川连 肉桂 吴茱萸 干姜 砂仁 使君子 半夏 青皮 乌药 花槟榔 又 虫痛,面黄吐涎。拟苦辛法。 川连 桂枝 川椒 蔻仁 乌梅 芜荑 焦六曲 香附 合金铃子散 □ [b]张[/b] 脘痛两载,近发更勤。得温稍松,过劳则甚。块居中脘,患处皮冷,法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炮姜、吴茱萸、木香、川朴、归身、神曲、泽泻、生熟谷芽。 又 腹痛有块,肝脾不和,食少面黄。治以疏和。 丹参 白芍 怀山药 茯苓 茯神 冬术 神曲 香附 砂仁 仁渊曰∶脘痛属胃,腹痛属脾。吞酸呕苦,俗名肝气,乃积饮病也。或得之喜餐生冷,或忧思郁结。夫肝胆属木而喜升达,寄根于土。今脾胃为生冷忧思伤其阳和之气,布化转运失职,肝胆无温润升达之机,郁久而肆其横逆,侮其所胜,脾胃受克,气机与痰饮凝滞于中脘,故作痛耳。其吞酸呕苦者,脾寒不化,胃中之水饮停积,如食物置器中不动,其味变焉。稼穑味甘,今胃不能化,木乘其胜,而齐木之味,化而为酸,齐胆火之味,化而为苦。木气冲逆,泛呕不已,久久积饮成囊,亦生癖块。由餐凉而起者,尚可治;由七情而起者,每成噎膈。盖忧思既久,中阳受伤,呕多胃汁槁枯,始则阳气伤,继则阴津竭,营卫少生化之源,胃管干瘪,肠液不充矣。徒恃医药无益,须怡神静养。治法喻氏进退黄连汤,最有深意,辛以化胃,苦以降逆,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也。罗谦甫治中汤亦合,用金以制木。若南阳之栝蒌薤白等,或辛或苦,或通或润,皆可用,务在通中焦阳气,使脾胃之阴凝开,肝木之郁结达,其痛自已。若腹痛须分部位,当脐太阴,脐旁少阴,少腹厥阴。尤宜辨寒热虚实,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内经·举痛论》∶寒者八九,热者一二,须从脉证细辨焉。湿郁之年,亦多是证,亦脾胃为寒湿所郁,阳气不得宣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