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伤寒论》有哕无呃。按《灵枢》治哕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书以干呕与哕,妄拟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气逆立名。呃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少阳也。若见左脉浮紧,身热无汗,羌活柴胡汤主之。若有汗,脉数,小柴胡合清胆汤。若内热口渴,呃声作止,时时汗出,唇焦便结,右脉沉数,此阳明里热上冲也,干葛竹茹汤,竹茹清胃汤。若里热便闭,六脉数大者,用泻心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若胃热兼虚者,人参橘皮竹茹汤。若中脘多痰,右脉滑大者,二陈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脉沉而数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或导痰汤下之。若食滞中焦,气口脉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误服寒凉,六脉沉迟,中焦凝滞者,宜大顺饮温中保和散。若阴火上冲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汤。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脉沉迟而见呃逆,此阴症寒呃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丁香柿蒂汤主治。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脉弦,少阳也。脉浮大,太阳也,腹满胁下及心痛,少阳症也。鼻干不得汗,嗜卧,面目悉黄,有潮热,时时哕者,阳明症也。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则用小柴胡汤,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脉但浮无余症者,则以麻黄汤。 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满反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热必哕。 阳明不能食,有寒热二条∶胃热不能食,攻其热则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呃。下文申明二条。 又云∶脉浮而迟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水饮则哕。 言阳明里寒不能食,不但寒凉而哕,即饮水亦哕。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言阳明胃实,哕而腹满,当视前后何窍不利,以利之。 [b]羌活柴胡汤[/b] 羌活 柴胡 防风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寒热呕苦,耳聋胁痛而呃,当治少阳。见恶寒头痛,即为少阳太阳,故以此方兼治太阳。 [b]小柴胡汤[/b] 见寒热。 少阳太阳呃逆,以前方发散。若无太阳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浓朴,即合清胆汤。 [b]承气汤[/b] 见大便结。 [b]泻心汤[/b] 见痞满。 中焦有痰火,寒凉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黄连、干姜同用,调其里气,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见呕吐者,加竹茹、藿香;气逆阻滞者,加枳壳、浓朴。 [b]凉膈散[/b] 见发狂。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故阳症呃逆,热而无滞,则以此方清之。若见下症,加玄明粉。 [b]人参橘皮竹茹汤[/b] 橘皮 竹茹 生姜 浓朴 半夏 甘草 人参 藿香 呃逆见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栀连竹茹汤、栀连二陈汤;冷热不调,用半夏泻心汤。今因表邪已解,里无实热,惟是胃虚呃逆,故以此方补胃和中。 [b]二陈竹茹汤[/b]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竹茹 枳壳 桔梗 胃热呃逆,用凉膈散;冷热不调,泻心汤;胃虚呃逆,人参橘皮汤。今以痰凝气窒,故以二陈汤加竹茹、枳、桔。栀连二陈汤,加干葛、竹茹。 呕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栀连二陈汤,加竹茹清胆火,干葛宣扬胃热,不惟治呃逆,且治呕吐。 [b]平胃散[/b] 见谵语。 胃家湿郁食滞,亦发呃逆。大抵右脉实大不数,即为食满呃逆,不可妄用寒凉。胃实者,此方加枳实、莱菔子、青皮;呕吐,加半夏、藿香。 [b]保和散[/b] 见胸满。 湿郁食滞,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则功愈专。然必详审所伤何物,加对病之药,更效。 [b]大顺饮[/b] 见腹痛。 痰火呃逆,用栀连二陈,然皆胃无停滞者方可。若有食滞,又被寒冷抑遏,当用缩砂、草蔻温燥,以开寒凝,浓朴青皮辛散,以散滞气,然后再合平胃保和。 [b]温中平胃散[/b]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顺饮,加苍术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结停滞,然内无燥热可用。 [b]理中汤[/b] 见腹痛。 阳症呃逆,则用栀连二陈汤;阴症呃逆,则用理中汤。虚阳上浮,加黄连以向导。 [b]四逆汤[/b] 见厥冷。 阴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汤。 [b]知柏四物汤[/b] 阴火呃逆,以此方敛而降之,此即滋阴降火法也。 [b]丁香柿蒂汤[/b]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阳症呃逆,大谬。